-
<正>编者按:在逻辑史上,查尔斯·皮尔士和弗雷格都是现代逻辑的主要奠基者,他们为量词设计了记法并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建立起量化理论。19、20世纪的哲学伟人弗雷格、皮亚诺、罗素、维特根斯坦等已在"逻辑万神殿"中居于统治地
2014年01期 v.5;No.2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1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查尔斯·皮尔士;胡义昭;
皮尔士一直试图为他的实效主义提供一个有效证明。他为了向这个证明提供基础而作出的初步努力表明,实效主义是何等深入地嵌入到了他的哲学系统当中。皮尔士在此研讨的实效主义的基础是他的现象学以及来源于他的现象学的概念配价学说。他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可以合理期待经验将仅仅展示三个"不可分解的元素",并且给出了对自己的归约论题的一个简略证明。另外,皮尔士试图使得哲学成为科学的事情,而为此目的就必须"摒弃所有使得哲学成为文学的努力"。
2014年01期 v.5;No.23 4-1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阿赫提-维科·皮尔塔瑞南;刘新文;
作为"思维的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的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的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的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的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的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的关系、逻辑常项的意义问题、镜像逻辑的认知经济性、弗雷格-罗素论题的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的失败等。
2014年01期 v.5;No.23 15-3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9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伟平;
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2014年01期 v.5;No.23 37-5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丁·杰伊;王巧贞;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家宣称,理性在自我清算中已终结自身,因此置批判理论于困境之中。哈贝马斯背离传统理性观,通过合理重建为理性寻找新的基础,以挽救启蒙传统中的批判能量,激起了广泛的批评。在超越了"理性启蒙"和"理性他者的反启蒙"时代而进入"理由"的时代后,哈贝马斯召回与慎思纠缠的认知主义时刻,诉诸"理性评判"和"给出理由",从而达成合理共识,彰显了交往合理性的价值;但将合理化扩展至社会领域时,对理性的社会功能,依然需要保持警惕。
2014年01期 v.5;No.23 51-68+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梅剑华;
西方哲学史上存在着三组基本而又非常重要的哲学概念:分析与综合、先天与后天、偶然与必然。按照对这三组概念的一种理解(如逻辑经验主义):分析陈述=先天陈述=必然陈述。康德打破了分析性与先天性之间的联系,克里普克打破了先天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联系,奎因打破了分析与综合的区分。上述哲学家的洞见对我们深入理解三组哲学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近三十年来,一些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研究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卡普兰打破了分析性与必然性之间的关联,策尔塔打破了必然真与逻辑真之间的关联,从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的分析性概念。通过区分两种必然性(语言必然性和事实必然性),再根据此种区分对三组概念的分分合合展开全面的梳理分析,并依据策尔塔对逻辑真的解释对分析性重新给予界定,一种薄版本的分析性概念可得以坚持:分析命题就是逻辑为真的命题,而并非必然为真的命题。
2014年01期 v.5;No.23 69-8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胡星铭;
"墨家哲学是功利主义"是中国哲学界八十多年来的主流观点。郝长墀曾撰文否定了这个观点。他的论证依赖于两个观点:(1)功利主义者以自我为中心;(2)墨子以他人为中心。如果郝长墀的翻案成立,显然是对中国哲学史研究非常重要的贡献。这里并不质疑郝长墀的结论,只是试图证明郝长墀对功利主义和墨家哲学的诠释有待商榷。首先,功利主义者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其次,墨子也不是以他人为中心。
2014年01期 v.5;No.23 83-8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海若;
<正>2013年7月27—28日,"蒯因、逻辑和哲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人文新苑举行。在一次国际性的哲学调查中,蒯因(W.V.Quine,1908—2000)位居过去200年间最重要哲学家的第五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40余名中外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和不同侧面对蒯因哲学做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涉及蒯因的认识论、形而上学、语言哲学、逻辑学和逻辑哲学、数学哲学、心灵哲学等方
2014年01期 v.5;No.23 173-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钱立卿;
<正>2013年9月25日,第六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科院分部哲学所会议室举行。本次讲堂邀请到了两位著名科学哲学家主讲——一位是拉卡托斯奖得主、不列颠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哲学学会前主席、牛津大学教授哈维·布朗(Harvey R.Brown),报告题目为《从亚里士多德到爱因斯坦的运动理论》;另一位是德国汉诺威
2014年01期 v.5;No.23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帆;
<正>2013年7月19日,《哲学分析》杂志选择以论坛的形式庆祝杂志创刊三周年。这场"生日派对"议程有二:一是召开《哲学分析》杂志的编委会会议,为《哲学分析》杂志未来的发展提出宝贵建议;二是举办"哲学与生活世界"学术论坛。一上半场的编委会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哲学分析》杂志副主编何锡蓉研究员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哲学分析》杂志编委会主任潘
2014年01期 v.5;No.23 185-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绍源;
<正>伦理道德在人类生存世界中担负着特殊的价值角色。纵观科技伦理学的发展,伦理学是人类对技术的一种常态反思。诸如医学伦理、计算机伦理、纳米伦理等就是技术伦理学的分支领域。一般地,技术伦理学立于人本主义立场,所考察的是技术产生的具体问题。其所选取的视角也是把技术看作像其他物体一样的工具性角色,在此视阈下,技术本身是道德中立的。通常情境下,当人们创造和使用新技术来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的时,伦理学被看作是人类主体本身的事情,现代技术被置于主体与
2014年01期 v.5;No.23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3K] [下载次数: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