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科学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究竟该如何看待科学,依然存在许多争论。传统科学哲学立足于科学的内在发展来理解科学,科学的人文社会研究则试图打开科学的黑箱来揭示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刘大椿教授基于这些历史发展,在一系列论著中论证了"从辩护到审度"的科学哲学观。为了深入探讨这一"审度的科学哲学观",《哲学分析》编辑部于2013年9月初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召开了以"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哲学分析》论
2013年06期 v.4;No.2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国盛;
刘大椿教授主张走出第二种科学哲学、走向审度的第三种科学哲学。本文认为第二种科学哲学尚未成型,需要整合另类科学哲学的丰富思想资源,铸造出有自身范式的第二种科学哲学。第二种科学哲学要澄清不同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在科学认识论之外发展科学存在论,解决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对立难题。
2013年06期 v.4;No.22 4-1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吴彤;
评论刘大椿教授等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第一,讨论了何谓另类科学哲学的内涵和外延问题;第二,讨论了对于另类科学哲学的评价问题;第三,讨论了与另类科学哲学相关的如相对主义等一些其他问题。
2013年06期 v.4;No.22 12-1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素梅;
逻辑经验主义是一场哲学运动的产物,其目标不是为科学作辩护,而是试图改造哲学。尔后,哲学家与科学史学家对逻辑经验主义观点的批判,使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得以诞生。内在论的科学哲学以理解科学为目标,外在论的科学哲学以打开科学的黑箱为宗旨,两者不是替代关系和继承关系,而是平行发展的,它们代表了理解科学的两个极端。20世纪以来,这两条进路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向。这种融合表明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正在从认识论转向知识学。
2013年06期 v.4;No.22 20-3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肖显静;
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的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等的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的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等。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的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的"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的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等。这是"文化科学"的主要内涵。
2013年06期 v.4;No.22 31-42+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刘大椿;
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的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的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有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2013年06期 v.4;No.22 43-5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涛慕思·博格;刘进;
人权的侵犯涉及人权的不实现和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的、主动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的;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和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的可预见和可避免的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的。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的世界人口,其基本的社会和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的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的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会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的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2013年06期 v.4;No.22 91-10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马丁·杰伊;
新自由主义利用了三种理性模式。第一种是手段—目的理性,即韦伯所谓的工具理性,这种理性在当代最为有力的理论表述是"理性选择理论"。第二种模式是以博弈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性,在这种理性中,系统的所谓逻辑及其变化的速度超出了个人的意图,任何人都没有能力通过谨慎地选择有效手段去控制它。第三种模式是一种更为行政性的理性的残留,在治理术的技艺中,或者在积极的干预中得到简接的表达,以"奥尔多自由主义"为代表。上述三种类型的理性所构成的新自由主义理性空间把沟通理性排斥在外。沟通理性主张把规范性的和认知性的问题相结合,让经济学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中,它所寻求的不是操控或妥协,而是在更好论证的基础上达成意见一致。为了防止新自由主义将世界带入危险境地,必须恢复沟通理性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之间的平衡。
2013年06期 v.4;No.22 104-115+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卢风;
<正>2013年5月6日,应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伦理学研究所主任杜威尔(Marcus Düwell)教授之邀,我来到了乌特勒支大学,在那里做了三个月的合作研究。在这段时间里,我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和许多哲学界同行交谈过,做过几次演讲,也读过几本好书,感受和感想颇多,择其要略陈如下。一、哲学家聚会5月16-17日,乌特勒支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们组织了一次以介绍、讨论中国哲学为目的"哲学家聚会"(Philosophers’Rally)。他们从中国大陆请了六位教授——我是其中之一,还请了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的著名中国哲学专家罗哲海(Heiner
2013年06期 v.4;No.22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嘉映;刘擎;慈继伟;周濂;
<正>陈嘉映(以下简称"陈"):Seminar是一种好的形式,对于干我们这行的,seminar比较好。周濂(以下简称"周"):陈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在以前的seminar上,对于有些问题他会说"这个问题我想过,但我还需要再回去考虑一下。"他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一般在开会的时候,似乎很难说出这样的话,比如面对一些气势汹汹的质疑者,在与他argue的时候就不能说我回去先想想,而必须是以一个特别强势的方式跟他对抗。
2013年06期 v.4;No.22 14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