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科学在今天已经深入人心,究竟该如何看待科学,依然存在许多争论。传统科学哲学立足于科学的内在发展来理解科学,科学的人文社会研究则试图打开科学的黑箱来揭示传统科学观的局限性。刘大椿教授基于这些历史发展,在一系列论著中论证了"从辩护到审度"的科学哲学观。为了深入探讨这一"审度的科学哲学观",《哲学分析》编辑部于2013年9月初在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召开了以"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为主题的第八届《哲学分析》论

    2013年06期 v.4;No.2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走向第二种科学哲学——读刘大椿先生《思想的攻防》

    吴国盛;

    刘大椿教授主张走出第二种科学哲学、走向审度的第三种科学哲学。本文认为第二种科学哲学尚未成型,需要整合另类科学哲学的丰富思想资源,铸造出有自身范式的第二种科学哲学。第二种科学哲学要澄清不同语境下的"科学"概念,在科学认识论之外发展科学存在论,解决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对立难题。

    2013年06期 v.4;No.22 4-11+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评刘大椿教授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

    吴彤;

    评论刘大椿教授等的另类科学哲学思想:第一,讨论了何谓另类科学哲学的内涵和外延问题;第二,讨论了对于另类科学哲学的评价问题;第三,讨论了与另类科学哲学相关的如相对主义等一些其他问题。

    2013年06期 v.4;No.22 12-19+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哲学:脉络与走向——兼评刘大椿先生的科学哲学观

    成素梅;

    逻辑经验主义是一场哲学运动的产物,其目标不是为科学作辩护,而是试图改造哲学。尔后,哲学家与科学史学家对逻辑经验主义观点的批判,使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哲学得以诞生。内在论的科学哲学以理解科学为目标,外在论的科学哲学以打开科学的黑箱为宗旨,两者不是替代关系和继承关系,而是平行发展的,它们代表了理解科学的两个极端。20世纪以来,这两条进路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向。这种融合表明了科学哲学的研究正在从认识论转向知识学。

    2013年06期 v.4;No.22 20-30+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科学以及科学文化的“文化缺失”与“文化回复”——兼评刘大椿先生的《科学文化与文化科学》

    肖显静;

    近现代科学以及科学文化在成为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反抗、破坏乃至摧毁着其他文化传统。不仅如此,科学主义成为霸权文化,造成了科学文化对人文文化的僭越以及科学对人文的僭越。而且,就现代科学文化的内涵分析,一是存在科学的人为"祛文化"现象,如科学对性别、种族等的价值中立;二是负荷了不恰当的社会文化,如消费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文化等。鉴此,必须明确科学以及科学文化的文化地位,针对其"文化缺失",进行"文化回复",使其回归人文和自然。这包括:反对科学霸权,消除科学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认清科学人为的"祛文化"状况,明确科学蕴含文化的内涵及其意义;改变科学以及科学文化不恰当的社会文化负荷,引导科学健康发展等。这是"文化科学"的主要内涵。

    2013年06期 v.4;No.22 31-42+19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另类、审度、文化科学及其他——对质疑的回应

    刘大椿;

    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的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的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有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2013年06期 v.4;No.22 43-53+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实在、客观和价值:张申府的“唯实世界观”探析

    王中江;

    对张申府的哲学,已有的说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需要进行重新界定。从一些内容看,张氏的哲学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新实在论和唯物论这两种哲学运动的一部分,但它的主要倾向是来自罗素的朴素实在论。用"解析的方法"加上唯物论,显然遮蔽了他的实在论立场。通过对张氏哲学的根本信念的"实"以及他的这一概念的来源及其所指的探讨,张氏的哲学整体上为什么可以概括为"唯实世界观",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2013年06期 v.4;No.22 54-7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豁然贯通”之为实践境界

    何益鑫;

    朱子的"豁然贯通",说的是其"格物致知"工夫的效验。由于朱子的"理",不是指近代意义上的客观知识,而是指事物之"所当然之则"和"所以然之故",故其"格物致知"相应的就是对事物之"所当然之则"的亲切把握,和对其"所以然之故"的实体亲证,其结果是个人实践判断力和工夫境界的提高。而"豁然贯通"作为格物致知的自然、最终的效验,代表的正是这方面实践境界的极致的理想。

    2013年06期 v.4;No.22 80-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我们是否在侵犯世界穷人的人权?(下)

    涛慕思·博格;刘进;

    人权的侵犯涉及人权的不实现和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的、主动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的;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和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的可预见和可避免的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的。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的世界人口,其基本的社会和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的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的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会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的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2013年06期 v.4;No.22 91-10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自由主义想象与理性空间

    马丁·杰伊;

    新自由主义利用了三种理性模式。第一种是手段—目的理性,即韦伯所谓的工具理性,这种理性在当代最为有力的理论表述是"理性选择理论"。第二种模式是以博弈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理性,在这种理性中,系统的所谓逻辑及其变化的速度超出了个人的意图,任何人都没有能力通过谨慎地选择有效手段去控制它。第三种模式是一种更为行政性的理性的残留,在治理术的技艺中,或者在积极的干预中得到简接的表达,以"奥尔多自由主义"为代表。上述三种类型的理性所构成的新自由主义理性空间把沟通理性排斥在外。沟通理性主张把规范性的和认知性的问题相结合,让经济学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背景中,它所寻求的不是操控或妥协,而是在更好论证的基础上达成意见一致。为了防止新自由主义将世界带入危险境地,必须恢复沟通理性和其他形式的理性之间的平衡。

    2013年06期 v.4;No.22 104-115+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9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自然主义视角下的信念——一个认识论者眼中的心灵哲学

    苏珊·哈克;刘叶涛;彭杉杉;

    基于对"自然主义"的内涵及类型的系统梳理,尤其是基于对哲学上的自然主义各类型之间存在系统关联的判断,可坚持一种温和的自然主义立场。从温和的自然主义的立场看,认识论是无法否认信念的存在的。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人的行为倾向、神经生理机制和所处的社会历史脉络这三个密切关联的维度进行系统论证。而依据这种三要素系统关联的信念理论,可以回答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尽管动物和前语言时期的婴儿没有信念,内省具有可错性,而且在相信什么这一问题上总会发生自我欺骗,但这些都无法否证信念的存在。

    2013年06期 v.4;No.22 116-13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中西哲学对话与比较——旅欧哲学随笔

    卢风;

    <正>2013年5月6日,应荷兰乌特勒支大学伦理学研究所主任杜威尔(Marcus Düwell)教授之邀,我来到了乌特勒支大学,在那里做了三个月的合作研究。在这段时间里,我参加过几次学术会议,和许多哲学界同行交谈过,做过几次演讲,也读过几本好书,感受和感想颇多,择其要略陈如下。一、哲学家聚会5月16-17日,乌特勒支大学哲学系的学生们组织了一次以介绍、讨论中国哲学为目的"哲学家聚会"(Philosophers’Rally)。他们从中国大陆请了六位教授——我是其中之一,还请了德国波鸿鲁尔大学东亚学院的著名中国哲学专家罗哲海(Heiner

    2013年06期 v.4;No.22 13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说理四人谈(下)

    陈嘉映;刘擎;慈继伟;周濂;

    <正>陈嘉映(以下简称"陈"):Seminar是一种好的形式,对于干我们这行的,seminar比较好。周濂(以下简称"周"):陈老师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在以前的seminar上,对于有些问题他会说"这个问题我想过,但我还需要再回去考虑一下。"他经常会说这样的话。但是我们一般在开会的时候,似乎很难说出这样的话,比如面对一些气势汹汹的质疑者,在与他argue的时候就不能说我回去先想想,而必须是以一个特别强势的方式跟他对抗。

    2013年06期 v.4;No.22 14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下载次数:1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儒家与德国早期启蒙运动——第五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张志宏;

    <正>"第五届《哲学分析》讲堂"于2013年4月12日下午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德籍华人学者、哲学博士、德国汉诺威大学莱布尼茨研究中心主任、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波茨坦莱布尼茨全集编辑部主任、国际莱布尼茨学会秘书长李文潮教授受邀主讲。报告会由《哲学分析》常务副主编、哲学所所长助理成素梅研究员主持。李文潮教授做题为"儒家与德国早期启蒙运动"的报告。他以两本在早期启蒙时期传入到欧洲并且对欧洲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两部儒家经典为重点,通过分析当时的德国学界围绕这两部经典展开的讨论②,阐释了儒家与德国早期启蒙运动

    2013年06期 v.4;No.22 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第八届《哲学分析》论坛——“从辩护到审度:科技时代如何看待科学”研讨会综述

    赵俊海;刘永谋;

    <正>2013年9月6日,第八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顺利召开。本届论坛由《哲学分析》编辑部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青年工作委员会以及北京市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技哲学教研室承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

    2013年06期 v.4;No.22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天然心理学家与现代人类生存困境——读尼古拉斯·亨弗瑞的《内在之眼》

    刘明海;王珍;

    <正>当代西方社会批判理论普遍认为,现代人类社会处于冷漠、孤独和隔阂的"异化"状态。对于异化状态,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考量,但大多停留在外在因素(如科技或资本)对人类的"物化"分析。英国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尼古拉斯·亨弗瑞(Nicholas Humphrey,1943-)从人类的意识起源入手,阐释意识的功能本质与产生机制,并说明现代人类社会生存困境的根源在于人类作为天然心理学家功能的消弱。本文在分析亨弗瑞的理论之基础上进而提出:摆脱人类生存困境的出路在于回归意识的原初功能、加强感知教育、保持心与心的交流。

    2013年06期 v.4;No.22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2013年总目录

    <正>~~

    2013年06期 v.4;No.22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不超过2万字。随笔与访谈、动态与书评可附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照片。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6.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①②……),文末不列参考文献。7.本刊采用匿名评审,坚持择优录用的原则,拒收任何费用,来稿一经采用,

    2013年06期 v.4;No.22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