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周易》的文本结构及其言说方式

    周山;

    《周易》是一部帮助人们决疑解难的思维工具书,卦象爻象、卦名卦辞爻辞是这个类比推理系统的核心构件。卦名主要根据重卦的上、下经卦关系所象征的意义或重卦整体所象征的意义而确定;卦辞是对卦象意义的总体阐释,爻辞是对爻象在卦体中的特定位置所含之义的阐释;卦辞、爻辞以例说方式"明象",一个卦辞或爻辞中往往包含有一、两个甚至三、四个例说,这种以譬喻为主要特点的言说方式,训练、规范着炎黄子孙的思维实践,逐渐形成了注重类比的思维定势。

    2013年05期 v.4;No.21 3-1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江户时期伊藤仁斎《易经古义》之探析

    史少博;

    日本江户時代的著名哲学家伊藤仁斎,在日本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著有多部著作,其中著名的易学著作《易经古义》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纲领,第二部分解说了乾坤两卦,第三部分阐释了对文言的理解,但只是解说了针对《乾》卦的一部分,对其他部分并没有言及。伊藤仁斎注重周易的义理,对卜筮持否定态度,这未免太过偏颇,故而对伊藤仁斎的观点,在日本也有许多著名学者对其进行了批判。但伊藤仁斎被认为肇始了日本古学易学之端,在日本的易学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2013年05期 v.4;No.21 13-2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5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由《周易》谦卦而引申出的一种儒家修身工夫

    余治平;

    《周易》之《谦卦》第一次把谦德纳入一个近乎神秘又非常严格的知识架构(卦体、卦位、爻位)中,并借助于特殊的叙事方式和解读路径(卦象、卦辞、爻辞、传解),予以阐发,逐步推证,使之获得可靠的理性根据与信念力量。再经《易传》的诠释与演绎,又注入了更为丰富的人文价值蕴涵。《周易》之后,谦的品格更被世代社会精英所倡导和推扬。关于谦的评议与论述,经久不息,其思想内容也逐步呈现出越来越丰富、越来越饱满的态势,最终使谦之为德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项有机构成,是古今中国人公、私生活的一项重要品格,进而也催生出一整套行谦、致谦的实践工夫。

    2013年05期 v.4;No.21 27-4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1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在经典世界与生活世界之间——观念史研究的双重根据

    高瑞泉;

    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的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的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的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的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的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的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的地图。

    2013年05期 v.4;No.21 42-4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荷尔德林对费希特“绝对自我”的批判

    佘诗琴;

    18世纪90年代初期,存在着关于在康德摧毁古典形而上学以后能否建立一种基础哲学的争论。荷尔德林反对建立这种基础哲学,他从费希特的主体问题出发,认为费希特作为哲学原则的"我是我"不过是被描述成区分的意识。在对费希特的"绝对自我"的批判中,他揭示出:意识只有通过"我"与自我的区分才可能,而主体和对象的区分不是最原初的,因为它的前提是一个既先于主体也先于客体的"统一体"——"存在";自我意识不能再被看作哲学推论的原则,"存在"也永远不能被意识所领会。荷尔德林通过对判断与自我意识的批判试着在一切思考关系以外设定一个"存在"。

    2013年05期 v.4;No.21 50-6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有关上帝的悖论

    陈波;

    神圣如"上帝"(God)者,也要接受理性的审视和追问,以探究"上帝"概念的内在融贯性,"因为荒谬,所以信仰"的时代已经远去。在历史上,先后提出过有关上帝的种种悖论,如伊壁鸠鲁悖论、全能悖论、全知悖论、恶和苦难问题、帕斯卡赌和克尔凯郭尔的神悖论,它们都被仔细阐释和初步评论。现有分析表明,"上帝"概念似乎具有某种"悖论"性质,很难在理性上自圆其说。

    2013年05期 v.4;No.21 62-7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我们是否在侵犯世界穷人的人权?(上)

    涛慕思·博格;

    人权的侵犯涉及到人权的不实现和人类行动者与这种不实现之间特定的、主动的因果关系。这种因果关系可能是互动性的;但当行动者联合设计和施加一些制度安排,以此造成人权的可预见和可避免的不实现时,这种因果关系也可能是制度性的。现有证据表明:一、大约一半的世界人口,其基本的社会和经济人权尚未得到实现;二、较穷一半的人类正在遭受全球家庭收入份额的迅速下降(目前份额低于3%),就其原因而言,超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承担重要责任。因此,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像我一样的人--有影响力国家的富裕公民--联合起来大规模侵犯了全球穷人的人权。我们多数人觉得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这并不能抹杀这个结论,因为他们既没有调查人权不实现的制度性原因,也没有研究相关制度改革的可能性。

    2013年05期 v.4;No.21 75-90+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视觉与言说——德勒兹、福柯与恽南田的花的“世界”

    姜宇辉;

    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与视见之间的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的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的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的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的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的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的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的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与"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的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的"知识"—"积层"的实验和实践。

    2013年05期 v.4;No.21 91-10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3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爱因斯坦的自然观和思想方法

    菅野礼司;

    实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自然观遵守确定性的因果律;反映该自然观的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的逻辑建立起的赋予美感的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的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的基础上。

    2013年05期 v.4;No.21 124-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0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人格同一性的信息本质

    卢西亚诺·弗洛里迪;

    信息哲学的新近发展为人格同一性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性研究路径。在"柏拉图与战车问题"中,通过柏拉图著名的战车隐喻引入了一个特定问题,自我本质在其中被视为一种多行动者信息系统:是什么将自我保持为一个整全和一致的统一体?在"自我学及其两个分支"和"作为共时个性化的自我学"中,通过对自我理论的两个分支(一个关注作为实体之自我的个性化,另一个关注此种实体的认同)的描述,预设了一种信息进路,以辩护那种认为自我的个性化逻辑地先于其认同的观点,同时又表明此种个性化能在信息术语中得以展现。进而在"一种调和的假设:三膜模型"中,提供了一种自我的信息个性化理论,它建基于一体三分的模型上,且有助于解决战车问题。这一理论,在"作为自我之技术的信息通讯技术"中被用于展示信息通讯技术是如何可能被诠释为自我之技术的。在"实现的逻辑"中,通过对"实现"(亚里士多德的发现)概念的引入,支持了一种极为斯宾诺莎式的观点,即据其而言,以信息结构实在论的视角,自我被视为信息结构发展的最终阶段。最后的"结论:从自我学到自我生态学"。

    2013年05期 v.4;No.21 107-12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关于“机”的哲学思考

    王前;

    <正>在汉语中,"机"是一个关联很广,含义丰富的字,很多重要词汇都与它有关,如生机、危机、机遇、机器、机制、机体等。关于"机"的哲学思考,可以引发很多理论问题,从中获得一种融贯性的深入理解。一、关于"机"本身"机"的繁体字是"機",来源于"幾"。按照《说文解字》的解读,"幾"的意思是"微也,殆也"。它由两个"幺"字和一个"戍"字合成,"幺"的本意是幼小的儿童,"戍"的本意是"兵守"。用两个小孩子把守城池,显然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这种预示危险的征兆称为"幾",引申为各种事物变化的萌芽。①对"幾"的探究可以见微而知著,及时防范

    2013年05期 v.4;No.21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求解“真问题”:如何对待唯心主义——从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说起

    林可济;

    <正>一、难得的短暂历史机遇期内召开的哲学盛会1957年1月22-26日,为了进一步在社会科学领域贯彻"百家争鸣"方针,"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召开。这次会议是在1956年春"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到1957年夏反"右派"斗争之间难得的、短暂历史机遇期内召开的,它是中国当代哲学史上一次罕见的哲学争鸣会议,其锋芒直指独断主义、"左"倾教条主义。会议的主题聚焦在:如何看待唯物、唯心两条路线之间的关系?是对苏式教条主义理论亦步亦趋,还是应当深入地探讨中国哲学的传统与特色?中国哲学遗产应该如何继承?冯友兰先生提出的"抽象继承法"、贺麟先生强调的"唯心主义哲学中有好东西"等观

    2013年05期 v.4;No.21 14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说理四人谈(上)

    陈嘉映;刘擎;慈继伟;周濂;

    <正>陈嘉映(以下简称"陈"):昨天晚上我跟几个北大的老同事聚餐聊天,还有钟磊,我以前的一个硕士生,当时在北大就很优秀,后来到美国读了博士,受到更完整的学术训练,主要是分析哲学方面的训练。但这种训练也有点儿毛病,你说什么,他都要用他的概念框架来重述你所说的,仿佛你的意思如果不用专门术语来说,我们就听不懂。然后他依据这类重述,推论出一个结论。如果你不同意这个结论,他会说,你不能不同意呀,我只是把你的意思换了个说法,然后推论出这个结论的。"换了个说法"是件挺复杂的事儿,多半,他何尝当真认为这里只是说法不同而已,他是在说,只有他的那个说法才是实质的说法,才真正切入实质问题。这一点,奥斯汀批评艾耶尔时揭示得很明确。初一听只是无关痛痒把说法变了变,只是把通常的说法变成严格的学术的行话,但你一旦接受这转化,你已经掉在陷阱里了。

    2013年05期 v.4;No.21 152-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2K]
    [下载次数:1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走进哲学古都,找寻生活智慧——第23届世界哲学大会侧记

    何锡蓉;

    <正>作为世界性的学科会议持续进行100多年,可能非哲学莫属。世界哲学大会开始于1900年,每五年举办一次,仅在世界大战时停办两次,到今年已是第23届了。这是世界哲学界的一个重要活动,被称为哲学的奥林匹克盛会。本届盛会于2013年8月4日到10日在哲学古都希腊雅典召开。雅典市市长在致辞中列数了欢迎队伍中的一连串赫赫大名: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芝诺、伊壁鸠鲁、迪欧耶尼、普罗克拉斯……。来自于100多个国家的3000余名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无不为近距离感受和接触哲学先驱的气息与滋养而激动和鼓舞。哲学大会领域宽泛,议题众多,分会林立,会中套会,笔者仅就亲身所及,将所见所想与同仁分享,希望能够反映大会之一貌。

    2013年05期 v.4;No.21 170-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践哲学与“具体的形上学”——“《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综述

    俞跃;

    <正>2013年7月17—1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联合主办的"《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西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近三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杨国荣教授的新作《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展开深入的讨论。一、《人类行动与实践智慧》:"具体的形上学"的新开展"具体的形上学"是杨国荣教授所著之《伦理与存在——道德哲学研究》、《道论》、《成己与成物——意义世界的生成》三书在北京大学出版社集结出版时的总名。

    2013年05期 v.4;No.21 177-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1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异宾与生人的生存论对话——评张一兵《回到海德格尔》的新路径和新发现

    方向红;

    <正>众所周知,汉语学术界回到海德格尔的路径与海德格尔思想的生发和传播过程正好相反。我们首先在1980年前后接触到萨特及其存在主义,然后在80年代中后期,顺着《存在与虚无》及其所引起的争议的指引,大举向海德格尔回溯,更有一些学者进一步前行到胡塞尔,再返身折回到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自《存在与时间》的中译本1987年问世以来,研究者们进入海德格尔学术的理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以倪梁康和张祥龙先生为代表,从胡塞尔现象学走入;另一条以孙周兴、陈嘉映和王庆节先生为代表,通过对海德格尔重要作品的翻译以及对译文的讨论而完成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介绍和审理。前者使汉语学界对海德格尔的研究具备了严格的方法论基础,而后

    2013年05期 v.4;No.21 18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6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