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文章是从"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学术研讨会上选出的。汪行福的《图绘西方马克思主义》、王金福的《"回到"五问》以及袁久红的《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构境论阐释》分别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类型划分、解释学的元方法论以及本有与构境等视域,围绕张一兵的相关观点展开了讨论。张一兵以《不可能的"回到事物本身"》为题对这些讨论作了整体
2013年03期 v.4;No.19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汪行福;
张一兵教授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不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做了许多个案研究,而且对如何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分析框架。其基本观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在1968年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出版后就已经终结,其主要原因是本真的马克思主义诉求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大原则已经被放弃;在此之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派生出后马克思主义、后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三种思潮。这一观点虽然有启发性,但有一定的片面性。根据理论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整个发展可以区别为四种类型,即"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性的马克思主义"。在这里,区分的基础不是抽象意义上的本真马克思和资本主义批判这两个前提,也不是总体性或同一性的思维方式,而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辩证法的理论坐标。
2013年03期 v.4;No.19 4-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袁久红;
《回到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研究的热浪中向我们扑面而来,别具一格。其独特品格是基于一种原创性学术话语(思想构境论)对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精细复境与重新构境,它颠覆了"常人"对海德格尔的"被理解状态",其本身是一个富有争执性也必遭学术争执的"表现性文本"与"现身性文本"。其主体内容所呈现出的马克思、海德格尔与张一兵三位思想者的跨时空思想对话,体现了在当代哲学的高处重新"回到马克思"、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的卓越努力,它是一道凝聚了高度理论自觉与方法自觉的思想清流。
2013年03期 v.4;No.19 18-2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金福;
在哲学思想史研究方面,张一兵教授的"回到"系列,即《回到马克思》、《回到列宁》、《回到海德格尔》、《文本的深度耕犁》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现代重要思想家文本的深入解读,对哲学思想史研究做出了重大的学术贡献。但是,他在文本解读的理论上,却提出了"思想构境论",认为理解的本质不是还原而是创造,也就是说,理解不可能回到文本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思想构境论"是违背人类和他自己的理解实践的。必须在理论上正确认识"回到"的问题。在理论上把握"回到"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五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回到"?什么"回到"?回到什么?能否"回到"?何以可能"回到"?张一兵在"回到"问题的理解上的错误在于:对"回到"只作绝对的理解,没有分清认识的"回到"和理解的"回到",在"回到"的问题上发生主客体错位,否定认识和理解回到对象的可能性。
2013年03期 v.4;No.19 30-43+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一兵;
"回到",并不简单是新康德主义式重新标榜的"回到康德去",而是在胡塞尔现象学意义上的"回到",即"回到事物本身"。传统研究中的"看不见"的东西,并不是存在于文本的物(Ding)之中,而是存在于文本背后的事物(Sache)。对于"看不见"的东西的揭示,需要研究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进入或者说打开思想家进行理论创作时所置身其中的特定场境。这一场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式",还包括作为研究者的"我"的主体建构。面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面对列宁,面对海德格尔,无不如此。
2013年03期 v.4;No.19 44-5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金华;
近代三论宗的复苏,是与整体佛学的兴盛相联系的,并且以研究《中论》与僧肇的理论学说为代表,具体表现在对《中论》之义的阐述与方法论的探讨,以及对《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三篇文章的深入解读,还有明代围绕着《物不迁论》的一场笔战的研究。由此可见近世三论学说的发展、演变的基本面貌。
2013年03期 v.4;No.19 54-6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彼得·巴腾;胡自信;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忽视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一重要的哲学维度。巴腾探讨了北京大学张世英的论著,这些出版于20世纪50年代、以黑格尔的辩证逻辑为研究对象的著作,旨在阐述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实质及其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与列宁一样,张世英认为,黑格尔对逻辑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唯物主义,此前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批评德国唯心主义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张世英对黑格尔《逻辑学》与《小逻辑》的精当解读,突出了思辨辩证法与否定性这一问题。当代后结构主义者阐述了黑格尔哲学中否定性所发挥的作用,根据这些阐述,巴腾考察了张世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分析。
2013年03期 v.4;No.19 67-8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丁为祥;
朱子与陈亮的争论一直被称为"王霸义利之辩",其实这只是来自朱子立场上的概括。这一概括不仅对陈亮不公平,而且对理解朱子哲学也同样不公平。就其分歧而言,他们是从对三代与汉唐之不同评价展开争论的,其间不仅涉及对"三代"与"汉唐"的不同理解,而且也涉及他们不同的历史观与人生价值观,至于其核心,则始终是围绕着自然与道德或理与气之关系展开的。如此一来,朱子的王霸义利之辩及其理气关系也就不仅仅是一种理论逻辑的规定,同时也存在着非常具体的现实政治关切与人生价值关切;而陈亮之一切源于自然的观点虽然与朱子不合,但却具有更接近于现实人生的优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的分歧实际上蕴含着一种从儒学内部如何理解理学及其超越性的问题。
2013年03期 v.4;No.19 85-101+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天庆;
中国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的核心命题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孝治天下"。这种命题经由现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外在强大冲击,表面上虽已瓦解,但其本身的内在形成和构成,却并没有得到深入的批判研究,它仍然产生着实质性的影响。有鉴于此,可以主要通过海德格尔的存在现象学思想,探讨"本真的自身性"(eigentliche Selbstheit)、"非本真的自身性"(uneigentliche Selbstheit)及"自我性"(Ichheit)的区分和关联,考察分析中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形成与消解的进程,试图说明孔子的本真的政治诉求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大同",而不是谋作兵起、"亲亲"孝治的"小康"。因而不对中国古代禅让制和古希腊城邦民主制及其以后各自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进程进行深入比较研究,中国与欧盟等在现有的意识形态下,很难展开深层次的有效对话。这将为一种本真政治现象学建立的可能性提供理解的基础。
2013年03期 v.4;No.19 102-1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正华;
"好"是一个通名,与其他通名不同,它是一个关系词,它表达的是欲求者与被欲求之物之间的关系。判定某对象是否好相对于特定的欲求者,这种判定标准是主观的,但"好"具有可理解性。在特定的情形中,"好"的意义可由某些描述词表达,但它不同于这些描述词,其意义并不完全由它们蕴含。手段好与内在好的两分教条并不成立,它很可能是一些不适当的哲学观念的结果,可能在伦理学中导致混乱与歧义。
2013年03期 v.4;No.19 118-12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赵司空;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均在历史的重要时期发生了日常生活转向,卢卡奇强调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赫勒的日常生活理论致力于个性伦理的建构。日常生活转向涉及启蒙,启蒙与意识形态相关,而意识形态的有效性又与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有关,同时也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东欧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转向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启示中国社会。
2013年03期 v.4;No.19 129-13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