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编者按:本期选刊的四篇论文系"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上陈卫平教授、杨国荣教授、张曙光教授的发言整理稿以及俞吾金教授的回应。针对俞吾金教授发表于《中国哲学年鉴2010》的《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
2013年01期 v.4;No.1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卫平;
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这主要涉及以下三点:一是如何认识儒家性善论的缺陷?二是儒家人性论有哪些值得珍视的思想遗产?三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失误?俞吾金的文章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见解。
2013年01期 v.4;No.17 4-1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国荣;
关于人性的讨论首先涉及"性"和"本质"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性"这一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质"范畴处于同一个序列之中。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较为直接地对应于"性"的概念,主要是nature,后者也具有"本质"的涵义。就此而言,我们诚然需要注意"性"与"本质"之间包含的不同侧重点,但同时亦不应忽视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而言之,"人性"概念与"人的本质"概念也存在相通之处:宽泛而言,人性或人的本质,都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征和内在规定。关于人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中同时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何为人"——联系在一起,"何为人"又进一步与"如何成就理想的人"在逻辑上彼此联系。
2013年01期 v.4;No.17 13-1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1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张曙光;
"人性"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问题,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都不能没有自己的"人性论"。由于过去理论上的偏差,中国大陆过去的人性论也是简单和片面的,这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依据"实践"的观点重新探讨和建构人性论,就要充分意识到,实践之于人性,既是"发现",又是"发明",因而,"人性"本身也是先天的生理本能和后天的社会习性的统一,是一个不无矛盾的复杂的"生理—心理(或精神)"系统。
2013年01期 v.4;No.17 20-2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俞吾金;
关于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探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一文发表后,张曙光、杨国荣、陈卫平三位教授就文中的主要见解提出了质询,这篇《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是对三位教授的质询的回应。希望这场讨论有助于澄清概念上的混乱,从而实质性地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2013年01期 v.4;No.17 26-3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泽环;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极为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施韦泽在其西方哲学—伦理史的研究中,对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伦理思想进行了专门和深入的探讨,其"让强有力的思辨哲学体系成为匆匆过客"的基本命题,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把握他的敬畏生命哲学—伦理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哲学界更全面地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史地位,也富有启发。
2013年01期 v.4;No.17 36-4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凤祝;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可以取代神学,引导人们走向超越的绝对意识(上帝)。在现象学研究中,他主张排除自然的假设和一切超验的信仰,即排除绝对的超验者(上帝)。人们不必通过教会和神学,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通往上帝的道路。胡塞尔的认知方法,始终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基本范式上,即从心外寻求知识的绝对性。这种认知方法,是心物断裂的形而上学方法。王阳明以心物合一来寻求知识的绝对性,用其致良知的方法,可以走出胡塞尔现象学中无法解脱的阴影(上帝)。
2013年01期 v.4;No.17 48-5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根友;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性"作为其核心内容。所谓"通性",即让不通的变成可通的,让已通的保持通畅性的某种势或力量。就其主体能动性一面而言,这种势与力量当然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心力"。而这种"心力",就其内涵而言,包括人的欲望、情感、意志与理智混合组成的一种主观性的能量。就其客体而言,当然是某种材料、能量、信息之间具有的可融合性、可交流性与可通性。简言之,"通性"即是主体之人的"心力"利用适当的材料、能量与信息编码,实现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从而让人类始终保持与宇宙的无限相遨游的自由意志与实践上的可能性。
2013年01期 v.4;No.17 58-7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尤尔根·哈贝马斯;鲍永玲;
对理由的运用来说,日常交往可以说是其自然场所。在达成理解的过程里,理由具有双刃功能,它既能支持共识,亦能把它摧毁。这些理由在交流层面上流动,也凝固在日常沟通中那些属于生活世界背景的文化流传物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里。在由言语行动组成的沟通交流中,理由展示其问题化的、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力量。每个社会都将总可支配之理由的否定潜能以文化流传物和规范的形态加以限制,即使它首先是一些好的理由,也要以这种方式来保存。理由和推理思维构建起依赖语言运作的精神中心域,它们造就出人类求知精神的工具;但以象征来体现的意义空间在意义沉积物的外围,它越过明晰地可支配的理由空间而通向外界,并一直延展开去。
2013年01期 v.4;No.17 79-8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潘立勇;陆庆祥;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面,宋代士人开始自觉地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他们通过远游山水,亲近林泉,构建私人园林,游戏文墨等方式展现出潇洒飘逸而又极具才情的休闲生活;同时,在这种看似玩弄风月的生活方式下,休闲的人生诉求包涵了士人对政治出处、显隐、得失,以及对人生情性之道、人生意义与价值乃至宇宙天地意识的深入思考和体悟。因此,宋代士人的休闲文化具有一种宇宙人生意识的深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雅趣,这是后代元明清士人休闲文化所不能同日而语的。
2013年01期 v.4;No.17 89-10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