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俞吾金学术思想专题讨论之二

    <正>编者按:本期选刊的四篇论文系"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上陈卫平教授、杨国荣教授、张曙光教授的发言整理稿以及俞吾金教授的回应。针对俞吾金教授发表于《中国哲学年鉴2010》的《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

    2013年01期 v.4;No.17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评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

    陈卫平;

    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用马克思主义重建儒家人性论。这主要涉及以下三点:一是如何认识儒家性善论的缺陷?二是儒家人性论有哪些值得珍视的思想遗产?三是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在中国的失误?俞吾金的文章没有也不可能全部解决这些问题,但他提出了不少值得思考的见解。

    2013年01期 v.4;No.17 4-1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哲学中的人性问题

    杨国荣;

    关于人性的讨论首先涉及"性"和"本质"的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性"这一概念在某种意义上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本质"范畴处于同一个序列之中。在西方哲学的语境中,较为直接地对应于"性"的概念,主要是nature,后者也具有"本质"的涵义。就此而言,我们诚然需要注意"性"与"本质"之间包含的不同侧重点,但同时亦不应忽视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而言之,"人性"概念与"人的本质"概念也存在相通之处:宽泛而言,人性或人的本质,都关乎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特征和内在规定。关于人性的讨论,在中国哲学中同时与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何为人"——联系在一起,"何为人"又进一步与"如何成就理想的人"在逻辑上彼此联系。

    2013年01期 v.4;No.17 13-1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4K]
    [下载次数:1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聚焦“人性”论

    张曙光;

    "人性"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性问题,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都不能没有自己的"人性论"。由于过去理论上的偏差,中国大陆过去的人性论也是简单和片面的,这反过来影响了我们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制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依据"实践"的观点重新探讨和建构人性论,就要充分意识到,实践之于人性,既是"发现",又是"发明",因而,"人性"本身也是先天的生理本能和后天的社会习性的统一,是一个不无矛盾的复杂的"生理—心理(或精神)"系统。

    2013年01期 v.4;No.17 20-2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

    俞吾金;

    关于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探讨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俞吾金《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一文发表后,张曙光、杨国荣、陈卫平三位教授就文中的主要见解提出了质询,这篇《再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的去魅与重建》是对三位教授的质询的回应。希望这场讨论有助于澄清概念上的混乱,从而实质性地推进这方面的研究。

    2013年01期 v.4;No.17 26-3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1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让强有力的思辨哲学体系成为匆匆过客——施韦泽的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研究

    陈泽环;

    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西方哲学发展的高峰,极为深远地影响了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施韦泽在其西方哲学—伦理史的研究中,对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哲学—伦理思想进行了专门和深入的探讨,其"让强有力的思辨哲学体系成为匆匆过客"的基本命题,不仅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把握他的敬畏生命哲学—伦理思想,而且对于中国哲学界更全面地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史地位,也富有启发。

    2013年01期 v.4;No.17 36-4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1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超越绝对意识

    黄凤祝;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可以取代神学,引导人们走向超越的绝对意识(上帝)。在现象学研究中,他主张排除自然的假设和一切超验的信仰,即排除绝对的超验者(上帝)。人们不必通过教会和神学,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通往上帝的道路。胡塞尔的认知方法,始终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基本范式上,即从心外寻求知识的绝对性。这种认知方法,是心物断裂的形而上学方法。王阳明以心物合一来寻求知识的绝对性,用其致良知的方法,可以走出胡塞尔现象学中无法解脱的阴影(上帝)。

    2013年01期 v.4;No.17 48-5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4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通之道(引论)——一种新的形上学之思

    吴根友;

    通之道,即是将"通"的现象作为一种哲学的形上学预设,以之建构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通"的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哲学,但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态,其主要内容是以人性中所蕴涵的"通性"作为其核心内容。所谓"通性",即让不通的变成可通的,让已通的保持通畅性的某种势或力量。就其主体能动性一面而言,这种势与力量当然主要是指作为主体的人的一种"心力"。而这种"心力",就其内涵而言,包括人的欲望、情感、意志与理智混合组成的一种主观性的能量。就其客体而言,当然是某种材料、能量、信息之间具有的可融合性、可交流性与可通性。简言之,"通性"即是主体之人的"心力"利用适当的材料、能量与信息编码,实现人与客观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从而让人类始终保持与宇宙的无限相遨游的自由意志与实践上的可能性。

    2013年01期 v.4;No.17 58-7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论理由的象征性体现

    尤尔根·哈贝马斯;鲍永玲;

    对理由的运用来说,日常交往可以说是其自然场所。在达成理解的过程里,理由具有双刃功能,它既能支持共识,亦能把它摧毁。这些理由在交流层面上流动,也凝固在日常沟通中那些属于生活世界背景的文化流传物和制度化的行为方式里。在由言语行动组成的沟通交流中,理由展示其问题化的、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力量。每个社会都将总可支配之理由的否定潜能以文化流传物和规范的形态加以限制,即使它首先是一些好的理由,也要以这种方式来保存。理由和推理思维构建起依赖语言运作的精神中心域,它们造就出人类求知精神的工具;但以象征来体现的意义空间在意义沉积物的外围,它越过明晰地可支配的理由空间而通向外界,并一直延展开去。

    2013年01期 v.4;No.17 79-88+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描述

    潘立勇;陆庆祥;

    宋代士人日常生活哲学,突出表现在仕隐之间、政治出处的生存智慧和徜徉于林泉之乐、园林之境的休闲境趣。不同于汉唐士人的功利进取的人生旨趣,也与之后元明清士人的世俗休闲相异,宋代士人的休闲境界蕴藉了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内涵。一方面,宋代士人开始自觉地追求闲适、自然的生活,他们通过远游山水,亲近林泉,构建私人园林,游戏文墨等方式展现出潇洒飘逸而又极具才情的休闲生活;同时,在这种看似玩弄风月的生活方式下,休闲的人生诉求包涵了士人对政治出处、显隐、得失,以及对人生情性之道、人生意义与价值乃至宇宙天地意识的深入思考和体悟。因此,宋代士人的休闲文化具有一种宇宙人生意识的深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雅趣,这是后代元明清士人休闲文化所不能同日而语的。

    2013年01期 v.4;No.17 89-10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1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尼尔斯·玻尔的语言观(上)

    大卫·法沃霍尔特;成素梅;刘默;

    尼尔斯·玻尔的语言观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的阐述,我们还是能够从他的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的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的。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无歧义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明确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划出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的规则。无歧义的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的。玻尔的语言观与他的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观点相一致。

    2013年01期 v.4;No.17 103-11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用丰富的经验克服形而上的命运——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及意义

    计海庆;

    本文在考察海德格尔对伊德技术哲学产生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伊德在理论层面从历史经验、反浪漫主义和反本质主义三个方面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以及在现实层面对其技术哲学的历史局限性的揭示;通过伊德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可以反观其本人的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新旧两种技术哲学在研究风格和具体问题上的差异。

    2013年01期 v.4;No.17 117-12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7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拉卡托斯、波普尔、费耶阿本德——我的一些亲身回忆

    唐纳德·吉利斯;杨庆峰;

    <正>一、引言我想讲一讲我本人对三位著名科学哲学家的一些回忆,我是在读博士学位期间认识他们的,这就是拉卡托斯(Imre Lakatos)、波普尔(Karl Popper)和费耶阿本德(Paul Feyerabend)。我是怎么认识他们的呢?先说一下背景。

    2013年01期 v.4;No.17 12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0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哲学何为?哲学何用?

    卢风;

    <正>2012年10月4日,我参加了南开大学哲学学院组织召开的题为"哲学教育: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哲学系系主任研讨会。与会者就如何进行哲学教育和研究进行了讨论,讨论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哲学何为?哲学何用?有些见解颇为深刻,有些言论

    2013年01期 v.4;No.17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是科学的基础──访周昌忠研究员

    周昌忠;郑晓松;

    <正>郑晓松(以下简称"郑"):20世纪的科学哲学,历经了从逻辑经验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到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轨迹,当前科学哲学的发展似乎又处在一个新的关节点,请你谈谈这种新的动向。

    2013年01期 v.4;No.17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张琳;

    <正>2012年9月18日,"第三届《哲学分析》讲堂"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挪威卑尔根大学著名哲学家奎纳尔·希尔贝克(Gunnar Skirbekk)教授做题为《多元现代性?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经验的故事》的演讲。希尔贝克教授以"论证的

    2013年01期 v.4;No.17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学哲学教育如何回应当代社会的需求与挑战?——世界大学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纪实

    陈波;赵震;李晽;

    <正>2012年10月27日,作为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系庆活动的重头戏之一,"哲学教育与当代社会——世界大学哲学系主任联席会议"在北京大学博雅国际酒店隆重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很多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哲学系主任和一些国际知名的哲学家或哲学教授与会,大家围绕大学哲学教育展开了研讨。

    2013年01期 v.4;No.17 163-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7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第二届中德科学技术哲学研讨会”召开

    戴潘;

    <正>2012年10月9日到10日,"第二届中德科学技术哲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本部举行,此次会议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哲学特色学科、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以及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科学哲学与伦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本次会议是继2011年12月在德国汉诺威莱布尼兹大学成功召开的"首届中德科学技术哲学论

    2013年01期 v.4;No.17 17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3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柏拉图—《约翰福音》”问题的康德式解释——在哲学与宗教之间的《道路与真理》

    尚文华;

    <正>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中的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如果说希腊思想从属于哲学传统,而《约翰福音》从属于宗教传统,那么,这部著作打通了一条由哲学通往宗教的

    2013年01期 v.4;No.17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

    2013年01期 v.4;No.17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