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回归生活

    卢风;

    古希腊哲学不仅是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更是追求智慧的生活方式,哲学话语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本身是不同的。古代哲学与哲学家的具体生活不可分,哲学家总是不满于流俗的生活,他们竭力追求一种真正值得过的生活,从而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极高明的生活智慧与哲学家的生活是不可分的,换言之,古代哲学家是知行合一的。古代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古代中国一直不乏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的哲学,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哲人(哲学家)。但现代学院派哲学已沦为话语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已不再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这是哲学的堕落和悲哀。哲学须回归生活,重新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才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

    2012年01期 v.3;No.11 3-1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哲学回归生活

    卢风;

    古希腊哲学不仅是话语体系、理论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更是追求智慧的生活方式,哲学话语与作为生活方式的哲学本身是不同的。古代哲学与哲学家的具体生活不可分,哲学家总是不满于流俗的生活,他们竭力追求一种真正值得过的生活,从而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极高明的生活智慧与哲学家的生活是不可分的,换言之,古代哲学家是知行合一的。古代汉语中没有"哲学"一词,但古代中国一直不乏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的哲学,孔子、老子、庄子、王阳明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哲人(哲学家)。但现代学院派哲学已沦为话语体系、论辩活动或逻辑分析,已不再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这是哲学的堕落和悲哀。哲学须回归生活,重新追求极高明的生活智慧,才能对世道人心有所裨益。

    2012年01期 v.3;No.11 3-1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科学研究中的表征——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

    吴彤;

    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部分,而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的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的研究,而忽略了介入的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的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的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的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了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的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2012年01期 v.3;No.11 18-3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科学研究中的表征——从科学实践哲学的立场看

    吴彤;

    科学活动本身既包括"表征"(representing),也包括"介入"(interven-ing),介入活动是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为重要和主要的部分,而介入性活动及其成果在科学哲学研究上很少得到体现。以往的科学哲学太过注重表征的研究,而忽略了介入的研究。这被科学实践哲学准确地称为"理论优位"(theory-dominance)的倾向。表征是科学知识传承和交流系统的重要属性,表征及其结果——表象(representation)也是科学知识呈现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方式,介入是科学实践的重要特性,两者对于科学活动都是重要的特征,是科学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科学哲学不应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我们反对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主要是反对"理论优位"的倾向,希望纠正这种扭曲了科学形象,忽视科学实践的科学哲学研究趋向。

    2012年01期 v.3;No.11 18-30+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摹状词和专名的指称问题——从语境论的角度看

    陈晓平;

    摹状词和名称的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的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的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的,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的功能。开放的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的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的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的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的功能。

    2012年01期 v.3;No.11 31-4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摹状词和专名的指称问题——从语境论的角度看

    陈晓平;

    摹状词和名称的指称功能是密切相关的,并且对语境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语境分为世界语境、认同语境和交流语境。在世界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谓功能。在认同语境中,一个名称通过开放的簇摹状词直接地指称对象,实现其指示功能。指谓和指示统称为"指称",指称是主词的功能。在交流语境中,摹状词和名称一般是直接指称对象的,因而具有指示功能;但在两种特殊情况下具有归属功能,而归属功能本质上是谓词的功能。开放的簇摹状词不具有描述的功能,而是展开为因果历史链条,为名称直接指称对象提供一个具体的动态语境即认同语境。世界语境则是较为抽象的静态语境。交流语境在本质是一种实指语境。相对于不同的语境,名称和摹状词分别体现出不同的功能。

    2012年01期 v.3;No.11 31-49+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2K]
    [下载次数:1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孔子的“述”、“作”与《六经》的成立

    陈赟;

    孔子将业已终结的帝王时代之政教遗产总称"斯文","与于斯文"成为他立足自身的时代对天命转移的体会,这就是新的历史状况下以"六经"之"文"承接天命,开辟教统。《六经》的成立使得"斯文之统"得以建筑在道、教、经三者构成的互补结构中。虽然孔子未必直接参与《六经》之经书的写作,不是《六经》的现代意义上的直接作者,但《六经》的思想与义理皆传自孔子,是孔子"即述即作"的结果:一方面,《六经》的经法来自历代帝王的政教实践,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实践进行了理念层面的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是述而不作;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孔子的总结,历史实践中隐含着的普遍经法得以从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剥离、损益、转化与提升,从而上升到普遍性的层面,并得以以经典的方式加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向——这是孔子的"作"。

    2012年01期 v.3;No.11 50-8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孔子的“述”、“作”与《六经》的成立

    陈赟;

    孔子将业已终结的帝王时代之政教遗产总称"斯文","与于斯文"成为他立足自身的时代对天命转移的体会,这就是新的历史状况下以"六经"之"文"承接天命,开辟教统。《六经》的成立使得"斯文之统"得以建筑在道、教、经三者构成的互补结构中。虽然孔子未必直接参与《六经》之经书的写作,不是《六经》的现代意义上的直接作者,但《六经》的思想与义理皆传自孔子,是孔子"即述即作"的结果:一方面,《六经》的经法来自历代帝王的政教实践,孔子对这一历史性的实践进行了理念层面的总结,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是述而不作;但是另一方面,通过孔子的总结,历史实践中隐含着的普遍经法得以从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剥离、损益、转化与提升,从而上升到普遍性的层面,并得以以经典的方式加以确定下来,成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方向——这是孔子的"作"。

    2012年01期 v.3;No.11 50-8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8K]
    [下载次数:1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冲突的现代性:作为正义原则的宽容

    戴维德·M.拉莫森;王江涛;

    视宽容为迎接政治冲突挑战的方式的背景已经改变。考虑到最近宗教的复兴,我们不能再将宽容设想为开始于宗教意识、结束于世俗意识的漫长过程的终结。因此,我们不能再将现代化看作与世俗化不可分割的另一方。现代性自身是多元的术语。因此,宽容的范围已经改变。人们必须承认没有构想现代性的唯一正确的路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面临将宽容的概念扩展到包容所有合理的宗教立场和世俗立场的挑战。当然,在一个充斥暴力冲突的世界,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立场。然而,它仍然有待通过国际法的发展着的商谈得以具体化。

    2012年01期 v.3;No.11 8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冲突的现代性:作为正义原则的宽容

    戴维德·M.拉莫森;王江涛;

    视宽容为迎接政治冲突挑战的方式的背景已经改变。考虑到最近宗教的复兴,我们不能再将宽容设想为开始于宗教意识、结束于世俗意识的漫长过程的终结。因此,我们不能再将现代化看作与世俗化不可分割的另一方。现代性自身是多元的术语。因此,宽容的范围已经改变。人们必须承认没有构想现代性的唯一正确的路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面临将宽容的概念扩展到包容所有合理的宗教立场和世俗立场的挑战。当然,在一个充斥暴力冲突的世界,这是一种乐观主义的立场。然而,它仍然有待通过国际法的发展着的商谈得以具体化。

    2012年01期 v.3;No.11 8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现象学与月亮

    肖峰;

    由于现象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远未解决,也由于现象学在不同的现象学家那里有不同面貌,所以对于现象学的理解在我们的学界还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这也给研究现象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其中,如果以对某对象的认识为案例来接近现象学,也不妨构成了解现象学的一种新路径。本文设想一个思想实验,即如果说现象学"成功地处理了显象问题",即它怎样看待月亮在我们心中的显象?目前有许多种关于月亮的看法或视域,那么究竟怎样看月亮才更符合现象学的心意?本文根据现象学家的观点设想了若干种选项,并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试图形成以月亮为载体的现象学表述,或以月亮为意向性对象的现象学分析。

    2012年01期 v.3;No.11 90-102+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学与月亮

    肖峰;

    由于现象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远未解决,也由于现象学在不同的现象学家那里有不同面貌,所以对于现象学的理解在我们的学界还是一种众说纷纭的局面,这也给研究现象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其中,如果以对某对象的认识为案例来接近现象学,也不妨构成了解现象学的一种新路径。本文设想一个思想实验,即如果说现象学"成功地处理了显象问题",即它怎样看待月亮在我们心中的显象?目前有许多种关于月亮的看法或视域,那么究竟怎样看月亮才更符合现象学的心意?本文根据现象学家的观点设想了若干种选项,并探讨了存在于其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试图形成以月亮为载体的现象学表述,或以月亮为意向性对象的现象学分析。

    2012年01期 v.3;No.11 90-102+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19世纪的黄金数:一个科学事实的发展史

    奥托·斯巴姆;马小东;

    在18世纪下半叶之前,既没有科学,也没有称之为热功当量的事实。自然哲学的研究方式大约在19世纪初发生了变化。定量实验改变了自然哲学家的注意力,而且必须在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变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验室成为近代教育的一种手段。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以及物理学家围绕这个实验给出的数值事实展开的争论表明了这个转变过程。当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于1894年7月24日把热功当量的数值合法化为功的单位时,物理学家把这个数字称之为19世纪的黄金数。

    2012年01期 v.3;No.11 103-12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19世纪的黄金数:一个科学事实的发展史

    奥托·斯巴姆;马小东;

    在18世纪下半叶之前,既没有科学,也没有称之为热功当量的事实。自然哲学的研究方式大约在19世纪初发生了变化。定量实验改变了自然哲学家的注意力,而且必须在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的变化中占有一席之地。实验室成为近代教育的一种手段。焦耳测定热功当量的实验,以及物理学家围绕这个实验给出的数值事实展开的争论表明了这个转变过程。当美国参众两院的议员于1894年7月24日把热功当量的数值合法化为功的单位时,物理学家把这个数字称之为19世纪的黄金数。

    2012年01期 v.3;No.11 103-12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再议科学实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李醒民;

    实在是多重的,包括本体实在、常识实在和理论实在,但是科学实在只有本体实在和理论实在。本体实在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信念或科学预设。理论实在是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属于科学公理的一部分。二者都作为科学研究纲领起作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样态是班驳的,其名目繁多,而主张则大同小异。科学实在论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但是强实在论又显得过于僵化。反实在论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其基本主张过于激进和极端。必须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张力的平衡点偏向科学实在论),形成一种能够恰当诠释科学,并适应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中正的科学实在论。彭加勒、迪昂、爱因斯坦等哲人科学家的充满多元张力的综合科学实在论,就是这种中正科学实在论。

    2012年01期 v.3;No.11 129-15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2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再议科学实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

    李醒民;

    实在是多重的,包括本体实在、常识实在和理论实在,但是科学实在只有本体实在和理论实在。本体实在具有形而上学性质,实际上是一种科学信念或科学预设。理论实在是科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属于科学公理的一部分。二者都作为科学研究纲领起作用。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样态是班驳的,其名目繁多,而主张则大同小异。科学实在论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辩护,但是强实在论又显得过于僵化。反实在论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其基本主张过于激进和极端。必须在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张力的平衡点偏向科学实在论),形成一种能够恰当诠释科学,并适应科学进一步发展的中正的科学实在论。彭加勒、迪昂、爱因斯坦等哲人科学家的充满多元张力的综合科学实在论,就是这种中正科学实在论。

    2012年01期 v.3;No.11 129-157+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2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如何保护社会免受科学之害

    保尔·费耶阿本德;成素梅;

    <正>各位创业者、朋友们、反对者们、女士们和先生们:在开始讲演之前,请允许我向你们说明,这个论题何以成立。大约在一年前,我由于缺钱,接受了一分邀请,来撰写一本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书。为了能写成畅销书,我想到,我应该使我的书稿具有挑衅性,人们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作出的最有挑衅的说法是,科学就是一种宗教。当使这种说法成为我文章的核心时,我发现,有许多理由,许多出色的理由,支持这个论点。我列举了这些理由来结束我的问题,并拿到了稿酬。这是阶段一。

    2012年01期 v.3;No.11 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如何保护社会免受科学之害

    保尔·费耶阿本德;成素梅;

    <正>各位创业者、朋友们、反对者们、女士们和先生们:在开始讲演之前,请允许我向你们说明,这个论题何以成立。大约在一年前,我由于缺钱,接受了一分邀请,来撰写一本研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书。为了能写成畅销书,我想到,我应该使我的书稿具有挑衅性,人们对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作出的最有挑衅的说法是,科学就是一种宗教。当使这种说法成为我文章的核心时,我发现,有许多理由,许多出色的理由,支持这个论点。我列举了这些理由来结束我的问题,并拿到了稿酬。这是阶段一。

    2012年01期 v.3;No.11 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体用”、“超越”和“重叠共识”等的对话

    李泽厚;童世骏;

    <正>李泽厚(以下简称李):你是很早就研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我看过你写的文章。你是搞外国学问的。童世骏(以下简称童):对,我的博士学位是在挪威拿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哈贝马斯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及讨论,里面有一部分是评论您提出的"西体中用"。李:是嘛,那是遭到了很多批判的提法。童:我倒是没有批判。我发现这个提法有非常重要的见地,并且去做了一番解读:我觉得您表达的这一观点跟毛泽东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有共同之处。

    2012年01期 v.3;No.11 16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体用”、“超越”和“重叠共识”等的对话

    李泽厚;童世骏;

    <正>李泽厚(以下简称李):你是很早就研究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我看过你写的文章。你是搞外国学问的。童世骏(以下简称童):对,我的博士学位是在挪威拿的。博士论文写的是哈贝马斯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联及讨论,里面有一部分是评论您提出的"西体中用"。李:是嘛,那是遭到了很多批判的提法。童:我倒是没有批判。我发现这个提法有非常重要的见地,并且去做了一番解读:我觉得您表达的这一观点跟毛泽东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有共同之处。

    2012年01期 v.3;No.11 16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全球分配正义的制度重建——首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郑晓松;

    <正>在春秋综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哲学分析》讲堂于2011年6月21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主讲,南京大学的顾肃教授担任点评人。本综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讲人的报告内容,第二部分是点评内容与讨论。

    2012年01期 v.3;No.11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全球分配正义的制度重建——首届《哲学分析》讲堂综述

    郑晓松;

    <正>在春秋综合研究院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哲学分析》讲堂于2011年6月21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本次讲堂邀请了涛慕思·博格(Thomas Pogge)主讲,南京大学的顾肃教授担任点评人。本综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主讲人的报告内容,第二部分是点评内容与讨论。

    2012年01期 v.3;No.11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学与科技哲学的新互动——第5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治国;

    <正>2011年8月10-13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第5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讨论会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隆重举行。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教授先后发表了简短而热烈的致辞,阐述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召开程序及其重大意义等。本次会议共40位正式代表与会,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社科院、浙江

    2012年01期 v.3;No.11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现象学与科技哲学的新互动——第5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陈治国;

    <正>2011年8月10-13日,由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主办的第5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讨论会在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养马岛隆重举行。在开幕式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和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教授先后发表了简短而热烈的致辞,阐述了本次会议的筹备情况、召开程序及其重大意义等。本次会议共40位正式代表与会,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国科学院、上海社科院、浙江

    2012年01期 v.3;No.11 18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回应程仲棠教授

    周山;

    <正>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无逻辑观点的典型代表。程教授对先秦墨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得出的结论,却与几十年来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的见解有很大差异。我浏览了

    2012年01期 v.3;No.11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关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若干思考——回应程仲棠教授

    周山;

    <正>自从西学东渐、西方传统逻辑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学术界一直存在中国古代有无逻辑的疑问。随着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全面深入地展开,中国古代无逻辑的声音也同时放大。近年来,程仲棠教授相继发文最后集结成书《"中国古代逻辑学"解构》,可以视为中国古代无逻辑观点的典型代表。程教授对先秦墨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得出的结论,却与几十年来从事中国逻辑史研究者的见解有很大差异。我浏览了

    2012年01期 v.3;No.11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不超过2万字。

    2012年01期 v.3;No.1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不超过2万字。

    2012年01期 v.3;No.1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