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罗德·格里曼;王巧贞;
在医护人员中间进行的现代讨论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缺乏对权力的讨论。就关于适当的医患关系的讨论和关于信任的讨论而言,这很显然是事实。这种缺乏造成了一些后果。因为在医疗保健体制中,权力问题的缺失妨碍了关于重要的制度形式的认真公开的道德讨论。此外,关于如何使医生与患者进行互动的一些提议,是相当不切实际的,这主要也是因为忽视了权力问题。
2011年06期 v.2;No.10 3-2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哈罗德·格里曼;王巧贞;
在医护人员中间进行的现代讨论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是,缺乏对权力的讨论。就关于适当的医患关系的讨论和关于信任的讨论而言,这很显然是事实。这种缺乏造成了一些后果。因为在医疗保健体制中,权力问题的缺失妨碍了关于重要的制度形式的认真公开的道德讨论。此外,关于如何使医生与患者进行互动的一些提议,是相当不切实际的,这主要也是因为忽视了权力问题。
2011年06期 v.2;No.10 3-2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5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庞学铨;冯芳;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批判唯我论、提出并试图解决主体间性问题。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有意义视角对唯我论作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批评;胡塞尔以意识意向性的客体化行为和同感基础上的经验重构来提出和解决主体间性问题;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都提出各自的理论试图解决这个哲学难题。新现象学家施密茨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唯我问题不可避免,唯我论也难以驳回,并以对身体交流和情景问题的讨论,提出他本人对此难题的新探索。
2011年06期 v.2;No.10 21-4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庞学铨;冯芳;
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批判唯我论、提出并试图解决主体间性问题。维特根斯坦从语言有意义视角对唯我论作了产生广泛影响的批评;胡塞尔以意识意向性的客体化行为和同感基础上的经验重构来提出和解决主体间性问题;海德格尔、萨特和梅洛·庞蒂等都提出各自的理论试图解决这个哲学难题。新现象学家施密茨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唯我问题不可避免,唯我论也难以驳回,并以对身体交流和情景问题的讨论,提出他本人对此难题的新探索。
2011年06期 v.2;No.10 21-41+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8K] [下载次数:8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霍有光;
邬焜先生在他的"信息哲学"中,以"水中月"为案例,建立了"客观信息"这个哲学范畴。由翔实的分析可知:"客观信息"混淆了"事物影像"与"事物本体"的区别;"客观信息"不能进化与退化;"客观信息"与事物本体,两者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客观信息"不可能保存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由于"客观信息"这个范畴不能成立,因此所谓"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也难以成立。
2011年06期 v.2;No.10 42-5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霍有光;
邬焜先生在他的"信息哲学"中,以"水中月"为案例,建立了"客观信息"这个哲学范畴。由翔实的分析可知:"客观信息"混淆了"事物影像"与"事物本体"的区别;"客观信息"不能进化与退化;"客观信息"与事物本体,两者不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所以"客观信息"不可能保存关于事物本体的全息。由于"客观信息"这个范畴不能成立,因此所谓"信息哲学"的理论体系也难以成立。
2011年06期 v.2;No.10 42-5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晋荣东;
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的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的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的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的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的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的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的理论得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06期 v.2;No.10 53-6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晋荣东;
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的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的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的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的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的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的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的理论得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1年06期 v.2;No.10 53-6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梁家荣;
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序论》的"预备部分",对现象学直到当时为止的发展做了精简扼要的回顾。在此部分第三章,他提出了对现象学的"内在批判"。海德格尔分析了胡塞尔对纯粹意识的四个规定,指出它们都不是按其存在而对之所作的规定。他的分析虽然在一些地方误解了胡塞尔,但其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内在于现象学的根据的。
2011年06期 v.2;No.10 70-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梁家荣;
海德格尔在《时间概念史序论》的"预备部分",对现象学直到当时为止的发展做了精简扼要的回顾。在此部分第三章,他提出了对现象学的"内在批判"。海德格尔分析了胡塞尔对纯粹意识的四个规定,指出它们都不是按其存在而对之所作的规定。他的分析虽然在一些地方误解了胡塞尔,但其批判并非无的放矢,而是具有内在于现象学的根据的。
2011年06期 v.2;No.10 70-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王贵友;
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及科学实在论不同流派之间的长期学术争论中,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实在论在理论上取得了极大进展,对科学实在论诸论题提出了有力论证,然而在其理论框架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仍须作进一步改进。为此,应从卡尔纳普—蒯因本体论观点出发,将其构建为一种更加全面合理的整体结构实在论,即实体与关系非截然二分的、彼此相互规定的结构实在论。这种整体结构作为关于类与关系的约束变量的值,可理解为通过理论结构或拉姆西语句的整体意义所指称的对象,其实在性由该语句的存在量词所断言。正是整体结构在理论变化中保持着某种不变性、持续性,这正是科学进步合理性、理论真理性的基本前提。根据这一实在论观点,科学合理性论题便可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辩护。
2011年06期 v.2;No.10 118-13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贵友;
在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及科学实在论不同流派之间的长期学术争论中,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实在论在理论上取得了极大进展,对科学实在论诸论题提出了有力论证,然而在其理论框架中仍存在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仍须作进一步改进。为此,应从卡尔纳普—蒯因本体论观点出发,将其构建为一种更加全面合理的整体结构实在论,即实体与关系非截然二分的、彼此相互规定的结构实在论。这种整体结构作为关于类与关系的约束变量的值,可理解为通过理论结构或拉姆西语句的整体意义所指称的对象,其实在性由该语句的存在量词所断言。正是整体结构在理论变化中保持着某种不变性、持续性,这正是科学进步合理性、理论真理性的基本前提。根据这一实在论观点,科学合理性论题便可得到更有说服力的辩护。
2011年06期 v.2;No.10 118-13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来平;
默顿学派在科学的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的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的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的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的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的科学自由的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的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的参与,也非完全社会性的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及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的研究仅只是初步的,但该学派所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从科技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
2011年06期 v.2;No.10 133-14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马来平;
默顿学派在科学的社会性研究方面首次提出并阐发了科学体制内部微观社会因素与科学知识进步的关系,并对宏观社会因素影响科学发展的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科学的自主性研究方面最先提出并阐发了科学界的社会规范、科学奖励制度和科学界的社会分层等科学运行机制,有力地从科学体制角度揭示了科学的自主性,并强调了基础研究领域里的科学自由的重要性。此外,默顿通过对多重发现现象和科学天才的社会学分析表明,科学发展既非完全自主因而勿需社会因素的参与,也非完全社会性的因而全部由社会因素支配,而是社会因素和科学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及科学的社会性和科学自主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较之大科学时代科学发展所呈现的无比丰富性和复杂性,默顿学派关于科学性质的研究仅只是初步的,但该学派所取得的成就是公认的;从科技哲学研究的方法论角度说,它所给予我们的启示中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1."从精神气质分析入手"研究科学与文化的关系;2.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和经验研究的结合。
2011年06期 v.2;No.10 133-14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汀阳;
<正>越是遥不可及的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的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的道德、政治到历史的观点都会发生根本变化,至于是否变得更有趣就不得而知了;假如不朽如神,生活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将消失,估计连真理、善恶、公正、平等之类的问题都失去了意义,大概只剩下艺术或美学问题,由此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帝对俗世苦难不太重视,因为上帝在埋头关注美学问题。
2011年06期 v.2;No.10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赵汀阳;
<正>越是遥不可及的终极问题就似乎更吸引人,所谓"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假如人生千岁,生活的许多问题就会有很大变化,比如说,教育、工作和时间观念会有所变化;假如人生万岁,所有问题就恐怕会有实质变化,人们的道德、政治到历史的观点都会发生根本变化,至于是否变得更有趣就不得而知了;假如不朽如神,生活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将消失,估计连真理、善恶、公正、平等之类的问题都失去了意义,大概只剩下艺术或美学问题,由此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上帝对俗世苦难不太重视,因为上帝在埋头关注美学问题。
2011年06期 v.2;No.10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林;何朝安;
<正>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的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的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张志林(以下简称"张"):哦,如此认真的态度值得称赞。我请你来参与对话,主要是考虑到你对分析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很好的学养,而且你目前撰写博士论文恰好需要更好地理解分析哲学。
2011年06期 v.2;No.10 15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志林;何朝安;
<正>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的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的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张志林(以下简称"张"):哦,如此认真的态度值得称赞。我请你来参与对话,主要是考虑到你对分析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和很好的学养,而且你目前撰写博士论文恰好需要更好地理解分析哲学。
2011年06期 v.2;No.10 15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帆;
<正>2011年7月19日,正值《哲学分析》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哲学分析》论坛"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综合研究院以及上海社科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哲学专家出席了会议。
2011年06期 v.2;No.10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帆;
<正>2011年7月19日,正值《哲学分析》杂志创刊一周年之际,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哲学分析》编辑部主办的第三届《哲学分析》论坛"当代哲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总部召开。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春秋综合研究院以及上海社科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三十多名哲学专家出席了会议。
2011年06期 v.2;No.10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齐磊磊;
<正>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所翻译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和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的必读读物。而他和张志林教授合著的《技术解释研究》在我国开辟了从分析哲学进路研究技术哲学的新途径。他的兴趣比较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探索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2011年06期 v.2;No.10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齐磊磊;
<正>张华夏教授是老一代自然辩证法学者,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哲学的先驱者之一,在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做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他所翻译的亨普尔的《自然科学的哲学》和卡尔纳普的《科学哲学导论》,已经成为科学哲学学生和研究者的必读读物。而他和张志林教授合著的《技术解释研究》在我国开辟了从分析哲学进路研究技术哲学的新途径。他的兴趣比较广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探索科学技术的伦理问题,
2011年06期 v.2;No.10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