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价值四论

    俞吾金;

    "价值"这个术语是人们用得最多、而含义最不明确的概念之一。为了使关于价值问题的任何讨论变得有效,有必要澄清人们对价值概念的种种误解,从而在以下四个问题上确立一种基础性的共识:第一,价值不同于使用价值;第二,客观价值关系不同于主观价值判断;第三,批评的价值多元论不同于自然的价值多元论;第四,被修正的现代性价值体系不同于现代性价值体系。

    2010年02期 v.1 1-7+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义务论——功利主义的宠儿与奴仆

    阿斯格·索伦森;肖妺;

    目的论与义务论的区分几乎已为当今实践哲学普遍认可,但义务论现在、且从一开始就一直从属于功利主义。边沁曾建构"义务论"来意指一种功利主义世界观中的私人道德之艺术与科学。这个经典区分由布洛德(C.D.Broad)构造出来以改进西季维克(H.Sidgwick)的功利主义,随后为弗兰克纳(W.K.Frankena)所采纳。对布洛德而言,这种区分意指伦理学的两种对立趋向,然而,在弗兰克纳的教科书中,它变成一种专有区分:义务论意指不计后果,并因而几乎不可能把义务论看作一种全面的伦理学理论框架。然而,这种观念为罗尔斯(J.Rawls)所采纳,并且在他对义务论的契约式阐释中,它实际上已不再归于伦理学领域。

    2010年02期 v.1 8-2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1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格赖斯论说话人意义及其充分性的评价

    李光程;谢宝贵;

    格赖斯(H.P.Grice)的《意义》是20世纪意义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论文。其中心观点是在语言交往行为中将意图作为关键概念来理解说话人的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关注的是说话人的非自然意义。即A通过X非自然地意谓着P,相当于说出X以通过认识其意图的方式对听众产生某些影响。用通俗的话说,即理解意义的途经在于让说话人的意图被听众所理解并产生回应或效果。通过对此种意义观的批评和回应的历史作简单回顾,可以看到格赖斯的意义理论存在着许多自身的困难。但这也同时说明,尽管格赖斯的理论是不完善的,这个理论却激发了许多哲学家试图对其挑战、修改和完善,并发展出像刘易斯(C.I.Lewis)的"约定"、塞尔(J.R.Searle)的"言语行为"和斯特劳森(P.Strawson)的"意图,约定和言语行为"等重要的意义理论。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引进一个推理概念作为必要条件,把意义理论从仅仅对意图的猜测引到对意图的追问,从而避免格赖斯理论中的错综复杂的子意图和无穷倒退的难题。

    2010年02期 v.1 26-3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拉丁美洲哲学:一种放弃终极辩护的批判理论?

    马里奥·罗雅斯·埃尔南德斯;牛文君;

    拉丁美洲哲学(以下简称拉美哲学)的问题、理论出发点和理论方案非常广泛,我在这里不能面面俱到地加以探讨。在这篇论文中我首先描述拉美哲学的若干基本特征,然后以三个代表人物为例,描述其主要论题。①最后,我将就普遍理性与普遍伦理学之必要性及其对拉美哲学、对一切带有伦理批判要求之哲学而言的奠基意义,提出若干关键评论和思考。

    2010年02期 v.1 35-4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3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胡塞尔和维特根斯坦论终极辩护

    达格芬·弗罗斯达尔;戴潘;

    胡塞尔的终极辩护观没有引起学界的注意。辩护有两个要素,知觉和证据的转移。胡塞尔早在一百年前阐述了这两个要素。他认为,知觉是不充分决定的,我们的意向对象决定了我们的经验。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超越了维特根斯坦。胡塞尔与维特根斯坦都深受詹姆斯(W.James)的影响。在他们的辩护观中,他们对反思平衡和生活世界的理解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他们在辩护的终极基础问题和生活世界有无确定性基础的问题上存有分歧。

    2010年02期 v.1 45-5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纵意向性:时间、发生、历史——胡塞尔对它们之间内在关联的理解

    倪梁康;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没有将"时间"与"发生"置于某种联系、哪怕是对立的联系之中。只是从个别的零散论述中可以看出胡塞尔对"时间分析"的关注和对"发生分析"的排斥。但《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对"时间分析"与"发生分析"的态度则有改变。胡塞尔在这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并试图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后,他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期间对"时间"与"发生"问题的思考,表现为一种对静态现象学(对"横意向性"的分析)与发生现象学(对"纵意向性"的分析)关系的讨论。这个思考很可能是导致胡塞尔可以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把"时间"看作"所有本我论发生的普全形式"的原因。从这里出发,历史问题也开始,尤其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以一种与时间与发生内在相关的方式进入胡塞尔的视野,包括历史研究的方式与历史研究的范围、历史与"时间"、"发生"的内在关联,以及"形式的"和"内容的"历史现象学的可能联系与区别。

    2010年02期 v.1 60-7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3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邓晓芒;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2010年02期 v.1 80-90+16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4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2 ]
  • “需”之于儒的性格养成和身份认同

    余治平;

    殷墟甲骨文中,需同于儒。需、儒人群在殷商频繁活动,在王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也已形成专门化、垄断化的职业。《周易》的需卦虽与儒有一定的关联,但将它与殷商民族或儒的原始发生联系在一起,则尚欠证据。汉字中,偏旁带需的字,多具有柔、弱的意思。儒的文化性格受启发于周室勃兴。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及周初诸王的事功业绩与崇高德行,为最初的儒不仅提供了理想原型,也构成了儒家学派自身创生的精神动力。原始的祝、宗、卜、史职业已经不能满足儒者政治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他们游离出祝、宗、卜的职业安排,而相对保留史的存在。他们要使用民间舆论工具,通过思想与文化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上层的政治活动,保护弱者的利益,为弱者说话,自觉地认同于弱者代言人的身份。

    2010年02期 v.1 91-10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人何以知而不行?——论以本真与团结责任为基础的德行教育理念

    林远泽;

    德行教育预设我们能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并加以贯彻实行。知而不行的事实,使得道德自律的可能性遭到质疑。以价值灌输或行为规训做为保证知行一致的教育手段,这种德行教育的迷思普遍存在。首先批判来自知行双轨论的教育学迷思,并透过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的知行同轨论,说明知行不一致的现象其实只代表:道德判断是道德行动之必要但非充分条件。借助布莱西(Augusto Blasi)与蒂尔曼·哈贝马斯(T.Habermas)对于道德行动之充分条件的探究,最后将指出,以自我本真与群体团结做为基础的责任判断,才是德行教育真正的基础。

    2010年02期 v.1 103-119+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6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从技术批判理论到合理性的理性批判

    安德鲁·芬伯格;高海青;李建华;

    现代社会通常被说成是合理社会,但作为这种说法之核心的"社会合理性"(social rationality)概念,值得作进一步澄清。社会合理性是不能够以科学方法的理想化形象作为模式来理解的。科学和社会两者都不符合这种图景。然而,新自由主义和技术统治论的那些诉诸科学之社会幻影的论证,却总是使批判沉默无语。有必要提出一条新的批判策略,它能够对理性之抵制本身进行理性的批判。与那些把现代人工制品、系统和组织理解为是理性确定程度不足(rationally underdetermined)的策略相比,对理性的浪漫主义拒绝被证明是不那么有效的。前者首次出现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当中,尽管马克思没有用到"不充分确定"(underdetermination)的概念,但他依然能够在讨论工作日长度的时候,在面对某种非常像社会合理性的东西的时候,避开社会合理性的沉默效应。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随后以一种富有启发但又模棱两可的方式将浪漫主义因素和马克思主义混合起来。在当代科学和技术研究中,"不充分确定"的概念重新出现,并在哲学和社会学上得到清楚而详细的阐释。但是在这过程中,批判的力度却有些弱化。技术批判理论尝试恢复原初的批判力量,并把它的进路推广到社会合理性的三种主要形式。

    2010年02期 v.1 120-13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7K]
    [下载次数:6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观——兼评新经验主义

    张华夏;

    传统的科学哲学有关科学理论的公认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宣告失败以后,有些科学哲学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发展出一种结构主义的科学理论结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缺点又排除了历史学派的极端,值得我们加以重视。这个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科学理论分析在科学哲学中的重要性并批评了新经验主义否定系统理论和普遍规律的片面性。

    2010年02期 v.1 140-15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5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制造分歧:建构主义的分析策略

    安维复;

    建构主义源远流长,其促进自我发展的学术策略在于制造分歧:在元哲学层面上,有新康德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之争;在方法论层面,有激进主义与温和主义之争;在政治取向上,有历史主义与改良主义之争,等等。正是这些内部思想冲突,形成了社会建构主义不断自我超越的不竭动力。这值得我国学界的关注。

    2010年02期 v.1 152-15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

    卢风;

    <正>时下流行一个段子,说:男人=吃+睡+挣钱,猪=吃+睡,代入得,男人=猪+挣钱,移项得,男人-挣钱=猪,所以,不挣钱的男人等于猪。女人=吃+睡+花钱,猪=吃+睡,代入得,女人=猪+花钱,移项得,女人-花钱=猪,所以,不花钱的女人都是猪。这个段子精辟地概括了

    2010年02期 v.1 164-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及当代美国哲学家——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下)

    陈亚军;

    <正>这里发表的是2010年2月3日下午,我在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①办公室对他所做的第二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分析哲学、海德格尔以及当代美国哲学家罗蒂、刘易斯

    2010年02期 v.1 168-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第六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张帆;

    <正>2010年8月11—12日,由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分析哲学专业委员会、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分析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太原新世纪大酒店召开。来自国内40多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美国南加州大

    2010年02期 v.1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格尔哲学的盛宴——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办首届“中德哲学暑期研讨班”

    石永泽;

    <正>近年来,中国有很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纷纷瞄准暑期这个巨大的"学术市场",自办或与境外学术机构合作为中国青年学人贡献"精神大餐"。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发起创办的"中英美暑期哲学学院"、中国文化论坛主办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

    2010年02期 v.1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由和伦理——“黑格尔和孔子”国际学术研讨会纪要

    赵剑;

    <正>2010年6月21—22日,"黑格尔和孔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30余名中外学者会聚一堂,展开对话。会议伊始,哲学所副所长何锡蓉研究员和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分别

    2010年02期 v.1 183-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还原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主题——《青年马克思》读后

    邹诗鹏;

    <正>手边有一部著作,《青年马克思》②,作者大卫·列奥波尔德(David Leopold)。这应该算作近些年来西方学术界关于青年马克思思想研究的一部力作。读后有两个感受:一是似曾相识,二是很开眼界。说其似曾相识,是因为作者讨论的其实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领

    2010年02期 v.1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征稿启事

    <正>《哲学分析》杂志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合办的哲学类专业期刊,以发表国内各地学者的学术成果为主,适当登载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论文和国外哲学同行的中译新作。本刊

    2010年02期 v.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

    2010年02期 v.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