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论理词与论理

    陈嘉映;

    系统说理发展出专门论理的方式,其核心在论理词。比较一下"寻找钱包"和"寻找自我"、"把蛋糕分为平等的两份"和"人生来平等",不难看出"自我"和后一个"平等"是论理词或语词的论理用法。考察了几种主要的论理用法,总体上说,论理词的意义不尽受日常用法约束,而多多少少是根据某些道理设计和规定的,要掌握论理词的确切含义,就需要了解它背后的理论。由于论理词较少受日常用法约束,若不加自律,论理领域很容易出现新语词新用法的癌变,从而降低论理的公共可理解性。最后建议论理者尽可能少创新语汇、新用法,如确需新创,最好用可感的语词及搭配创造合成词,尽可能与普通语言保持联系。

    2010年01期 v.1 1-1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真理、道理与思想解放

    王庆节;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争辩中,人们常常需要说理。从"道理"与"真理"的概念分疏出发,建议用"讲道理"来取代"讲真理"的说法,并在存在论上放弃具有绝对性和独一无二性的传统真理概念。但是,在哲学存在论上放弃真理概念并不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可以非理性地"蛮不讲理"或根本"无理可讲"。而是说,生根和生长在中国思想传统和生活实践中"道理"的概念,比较起西方哲学正统中的"真理"的概念,应该更能使我们日常以交往和沟通为核心目标的"讲理"活动成为可能。

    2010年01期 v.1 17-3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2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最大化合理性、个人观点与道德理由

    张曦;

    作为现代道德理论的一个基本形态,后果主义的标准形式同时坚持"最大化合理性"和"不偏不倚的和非个人的行动理由"这两个基本的主张,然而,"反理论"的思想家和道义论者分别对后果主义的这两个主张发起了关键性的攻击。谢夫勒为发展一种免受攻击的后果主义所提出的方案并不能在根本上令人满意,因为那个方案并没有彻底打发掉后果主义身上据说注定隐藏了的"行动者中立"的立场。但是,对后果主义背后隐含的这个假定的观察实际上只是一种夸大其辞的说法,后果主义道德理论所坚持的具有客观地位的理由,既可以在"行动者中立"的框架内获得理解,也可以在"行动者中心"的框架内获得理解。

    2010年01期 v.1 32-4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理性与公共领域理念的扩展

    谭安奎;

    有一种广为接受的批评认为,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存在政治缺位的问题,而且它的公共理性理念严重地限制了公共领域中政治慎议的活力。但原初状态中所塑造的公共理性应当被解释为一种慎议政治的模式。根据这种解读,政治自由主义与公共理性恰恰在两个方面扩展了公共领域理念的政治潜力:一是把制度法律结构的建立间接地确定为公共领域理念与慎议政治的产物;二是基于公共领域的理念塑造了私人自主性,并在良序社会中将私人自主性与政治自主性置于平等的价值位阶上,最终实现了两种自主性的同源性。

    2010年01期 v.1 44-6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0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发刊词

  • 哲学,让世界更美好

    童世骏;

    <正>哲学家的职业使命是解释世界而不是改变世界;自从马克思在1845年春作出那个著名论断①以后,哲学家们已没有理由用对世界的解释来贬低或代替对世界的改变和改造了。但在当今时代,"解释世界"客观上已比在任何其他时代都更成为"改变

    2010年01期 v.1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中国哲学史:问题与视域

    杨国荣;

    哲学按其本义表现为对智慧的个性化、多样化的探求。在中国哲学中,智慧之思具体展开于性与天道的追问。对性与天道追问内在于中国哲学的不同学派、不同人物之中。从哲学层面看,用"以道观之"来扬弃"以技观之"、"以器观之",既在普遍维度上表现了哲学不同于对世界的知识性的理解这一特点,又体现出了中国哲学的独特品格。中国的现代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存在着历史的联系,现代中国哲学既从新的层面上回到了智慧,又以新的形态延续了智慧的沉思。

    2010年01期 v.1 63-7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如何理解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江怡;

    黑格尔的著名命题"哲学史是哲学"引发了对哲学与哲学史关系的重新思考。黑格尔对这个命题及其逆命题的论述,都存在着明显的思想前提。但无论从逻辑上分析还是从历史上考察,"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个命题都是不成立的。通过对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思想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哲学的性质给出否定性的定义,即哲学不是科学,不是宗教,也不是思想史,因为哲学是没有对象的,是不需要权威的,也是自由的。

    2010年01期 v.1 72-80+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康德眼中的公正世界秩序

    托马斯·博格;谢立斌;

    据康德看来,与自然状态构成鲜明对比的法律状态有如下前提:存在着公认的、清楚的法律,政治权力通过这种法律、并在这种法律之下运行;存在着一种公认的途径来权威地解释法律;这种法律是完整的、连贯的并且被有效执行的。就全球公正秩序而言,康德设想了两种实现法律状态的办法:和平联盟和世界共和国。康德很可能更赞同作为策略性的改善办法的和平联盟而不是现状,前者使世界共和国更容易实现。然而,由于假定法律状态和自然状态的尖锐区别,康德的探讨是有瑕疵的。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半法律状态的可能性。一种法律状态的前提之满足,可以有大小程度的不同,因此只要前提是得到充分满足的状态,就可被看作是法律状态。再者,真正的纵向(联邦主义)分权与高度法律状态是相容的。根据这些考虑,在欧盟中出现的那种多层次政治结构——当它被全球化的话——就可能最有利于实现人类的持久和平。

    2010年01期 v.1 81-9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展开:关于启蒙历史一个侧面的考察

    韩水法;

    理性之展开的具体特征,可通过考察理性之演进过程来加以解释,而这种考察既涉及理性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涉及足以形成理性观念的那些实在事物。理性及其主要部分的展开由若干个进程所构成,后者可以并且事实上是分散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域而发生的。以18世纪欧洲启蒙时代关于人与自然的普遍观念为基点来检视先前的相应的思想,就会发现,古希腊人关于自然的思想在一开始就以其普遍的形式展开,而普遍人的观念却到18世纪才逐渐形成;而在中国,先秦思想家就已经提出了普遍人的思想,尽管对自然及其规律仍缺乏普遍性的反思和形而上学的探索。

    2010年01期 v.1 91-104+138+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宗教、法律和政治——论文化多元的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

    尤尔根·哈贝马斯;任俊;谢宝贵;

    各交往领域和经济的全球化正在产生出一个"世界社会",而这个世界上恰恰存在着由各大文化传统影响而成的多重现代性格局。要考察这个格局,系统理论的视角和文化主义的视角都有局限:前者忽视了文化的作用,后者则把世俗现代性简单地等同于诸种文化之一。通过把社会理论的普遍化视角和文明比较研究的多样化视角结合起来,彼此遭遇的不同文明与它们所共享的全球现代社会之间的互动,则成为关注的焦点。为克服这种遭遇和互动导致分裂和冲突,必须就世界社会中的政治正义原则展开文化间商谈以寻求共识。为成功进行这种商谈,必须从各自传统中发掘出一种自我反思能力。这种能力与世俗理性颇为相似,但对理性的世俗理解不同于对理性的世俗主义理解。世俗理性只承认原则上可以说服任何人的论证,但它必须如罗尔斯主张的那样对宗教传统和整全学说保持中立,而不必否定这些传统和学说的本身的有效性主张。非但如此,世俗理性还应该一如既往地向宗教传统借鉴与现代社会的正义观念相一致的思想资源,与各大宗教传统一起参与彼此互补的学习过程。

    2010年01期 v.1 105-11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宗教批判与意识现代化

    居纳尔·希尔贝克;王寅丽;

    宗教的多元化和整全学说(comprehensive doctrines)的多元化,与现代武器和前现代思维方式的结合,导致了如下问题:为了避免致命的"诸神之争",是否有可能证明在不同宗教教义和文化传统中间存在着普遍有效的基本规范?如果有可能的话,就需要一种意识的现代化,它不仅包括一种宗教批判,而且包括一种科学合理性的自我批判性的批判。通过先验语用学和概念分析的一种调和来寻求一个肯定性的答案。

    2010年01期 v.1 117-13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中医的科学性与两种科学概念

    倪培民;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过去不尊重科学的倾向的纠正,同时也要求我们对"科学"这个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以往对中医的科学性的讨论,反映了人们对两种科学概念的混淆。由于把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看作了"科学"本身,作为求知活动的科学以及它所包含的科学精神却恰恰在"科学"的名义下被忽视了。文章以中医为例,分析了近代科学体系所依赖的一些基本哲学方法论的基础所包含的局限,指出科学发展观里所包含的"科学"概念,不能是近代科学体系所代表的那套规范,而是以科学精神指导的认知和实践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又是传统中医里面所包含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所要求的。

    2010年01期 v.1 139-14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没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之批判:波普、哈克和波兰尼

    郁振华;

    波普的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的"没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的批判,是对波兰尼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但是她的"具有认知主体的认识论"和波兰尼的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的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的差异,对应于他们对知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的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的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的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的概念之下。

    2010年01期 v.1 147-157+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随笔与访谈

  • 影响我的十二位哲学家

    希拉里·普特南;陈亚军;

    <正>在我收到的关于什么是杜威讲座的介绍中,有一段,读起来是这样的:期待中的谈话不是"杰出教授S关于X话题的最新成果",而是对某个重要哲学家生活的一种更加富有个人特色的看法,一套更富有反思精神的评说。在杜威基金会的理事会上,有人说:"不是我能在《哲学杂志》或《哲学评论》上找到以及读到的

    2010年01期 v.1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德国古典哲学、美国实用主义及推论主义语义学——罗伯特·布兰顿教授访谈(上)

    陈亚军;

    <正>2010年1月28日下午,在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①位于匹兹堡大学哲学系的办公室,我对他进行了第一次正式访谈。此前,我们已经有过多次谈话。本来可以在那些谈话的基础上,整理出一篇较为轻松的文字,然而当听说访谈内容可能将被发表时,布兰顿表现出十分认真的态度。应他的要求,我事先将访谈提出的问题寄给他,便于他有所

    2010年01期 v.1 170-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动态与书评

  • 科学实践哲学在中国:缘起、现状与未来

    吴彤;

    以中国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为例,追溯了科学实践哲学在中国的缘起、沉寂与现状,展示了科学实践哲学在当今的蓬勃发展以及各种研究的境况;提出了中国的科学实践哲学研究的不足与问题。同时指出,如能够对这些不足做出积极回应,中国的科学实践哲学的研究会有很好的前景。

    2010年01期 v.1 178-184+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哲学的集合论进路——读《科学结构的表征与不变性》

    成素梅;

    <正>迅猛发展了半个多世纪的科学哲学研究进路,经过科学哲学自身发展逻辑的内在演变,经过科学的人文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外在冲击,目前正处于转型之中。转型中的科学哲学一方面揭示了标准科学哲学研究进路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正在以一种开放的兼收并

    2010年01期 v.1 185-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如何才有重要作用?——读《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

    童世骏;

    <正>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博会有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包括来自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这么多国家的人们汇聚在浦江两岸,不仅将展现他们各自现实和理想中的"城市",而且将表达他们对"让生活更美好"的理解。这种理解,这种有关什么是美好生活的价值观念以及相应的态度和信念,就是《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所说的"文化"。此书初版于10年之前,但在世博会的背景下阅读最近再版的此书中文译本,对理解世博的文化意义和理解文化的重要作用,都有一定帮助。

    2010年01期 v.1 191-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

    2010年01期 v.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分析》征稿启事

    <正>《哲学分析》杂志是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合办的哲学类专业期刊,以发表国内各地学者的学术成果为主,适当登载海外华人学者的原创论文和国外哲学同行的中译新作。本刊

    2010年01期 v.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