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当代社会的伦理挑战——第十九届《哲学分析》论坛专题研讨之二

    2019年4月27日—28日,"当代社会的伦理挑战"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九届《哲学分析》论坛在上饶师范学院举行。与会者深入探讨了新时代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革命性技术对伦理的冲击和挑战,深刻反思它们可能导致的伦理后果。本期专题选刊高兆明、杨通进、付长珍三位学者的论文。

    2019年06期 v.10;No.58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 ]
  • 主体与类主体:人类如何与AI相处?——以波音737MAX坠机事件为例

    高兆明;

    AI技术正通过改变人类生存境遇的方式,改变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并改变人性。应当重视人类如何与AI相处的问题。尽管AI具有智能,拥有自我学习与自主自抉能力,但是由于AI没有意义世界与自由精神,AI不是主体,只是类主体。人类与AI的关系不是主体间关系,而是人与自身创造物及自身生活世界的关系。AI缺失想象力与怀疑批判精神,缺失意义世界,AI的认知、判断、行动选择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人类对AI的信任是有条件信任。人类自身命运的最终选择权不能无条件地交给AI。人类使AI置于自身有效控制之下的努力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生存悖论:人类通过极少数专业人员控制AI,这些人有可能通过控制AI而控制人类,人类在努力摆脱一种控制时,有可能陷入另一种新的控制。

    2019年06期 v.10;No.58 4-1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 ]
  • 论机器人的道德承受体地位及其规范意涵

    杨通进;

    我们应当区分机器人享有的两种不同道德地位,即作为道德行为体的道德地位与作为道德承受体的道德地位。基督教、佛教与儒家都为我们认可机器人的道德承受体地位提供了终极关怀层面的理由。在规范共识层面,我们可以为机器人的道德承受体地位提供五个重要理据,即间接义务理据、自我建构理据、行为主义理据、人机共同体理据,以及潜在道德行为体理据。区分机器人的两种不同道德地位具有重要的实践与规范意涵:我们应当尊重机器人的人性、不能把机器人当成普通商品来对待、应当把人视为机器人的道德监护人、应当持续扩展道德关怀与伦理共同体的范围。

    2019年06期 v.10;No.58 14-3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 ]
  • 机器人会有“同理心”吗?——基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

    付长珍;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诸己的情感能力。无论机器人如何"人性化",都难以建立与生命息息相通的同理心与意义世界。因此,无论奇点是否终将来临,人类都应该更加关注人的类本质和尊严,开掘属人的人性能力和情感独特性,守护人与机器人的分际与相际。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新型伦理关系,儒家情感伦理学或许仍然可以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2019年06期 v.10;No.58 34-43+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0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8 ]

哲学传统研究

  • 朱子人心道心论的渊源与发展

    田炳郁;

    朱子之前,人心道心之说有苏轼的一本论传统与二程的对立互发论传统。朱子早年深受苏轼的影响,后来逐渐继承二程之论。朱子晚年明显表达人心道心互发论的观点,但同时主张"心"的单一性,并且强调"有道理底人心便是道心",以形成庞大复杂的理论体系。韩儒李滉注重朱子人心道心对立互发之说,而李珥更重视"一心"思想。中国与韩国的理学发展史上,人心道心之说始终是伦理学讨论的中心主题,其所关注的道德之来源、动机、获得方法等问题,对现代伦理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启发性。

    2019年06期 v.10;No.58 44-5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 ]
  • 时空观重塑视野中的贺麟“新心学”

    刘勇;

    贺麟是现代新儒家"新心学"的代表人物。他在一篇长文中相对系统地探讨了"新心学"与时空、超时空的关系。时空是主体的认识功能或理性原则,运用时空去统摄杂多质料的独特潜能并非外铄而在心之内,显出理在心中。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领域限制在具体时空之间,但是世间万物的本性并不由具体时空决定,而是由普遍的超时空来决定。人性由理所规定,理是心的本性。理以超时空的逻辑形式存在。贺麟以道德的理想主义范导西方的理性形式,使得心中有理。贺麟认为理在心中,心中有理,从而得出心与理一的结论。不过,前者的理是理性形式,而后者的理是理想主义。直觉法具有辩证性,辩证法具有直观性,中国哲学推崇的直觉能够实现理想主义与理性形式"合为一体"的境界。经过以上繁复论证,贺麟大致实现了"新心学"——心、性、理在本体论上的贯通。

    2019年06期 v.10;No.58 57-6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1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 ]
  • 洛克的个体危机及其自然法起源

    吴允通;王新生;

    约翰·洛克的思想在西方世界的政治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亦带有重大隐患。这一隐患因洛克以个体为起点的哲学理念可被称作"个体的危机",它源出洛克思想中自然法与神圣法的普遍性之争。自然法的取胜,意味着拒斥中世纪传统的以基督论为中介的真理观,让思考的起点重回人类社会。而洛克原本同时依托两者的个体的解释原则,则必须承受因神圣历史解释模式的崩溃而带来的危机。

    2019年06期 v.10;No.58 70-7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两种“内在价值”理论之争——重审摩尔对布伦塔诺的批评

    周宇;郝亿春;

    在"是否承认内在价值"的问题上,摩尔属于布伦塔诺少有的同盟者,不过在一些重要方面摩尔却对后者提出了严厉批评:在"内在善好"概念上,摩尔批评布伦塔诺的说明方式没有清晰认识到"内在善好"仅仅取决于相关对象的内在本质而与情感无关;在偏爱原则上,摩尔批评布伦塔诺混淆了正当性的程度差异和正当的偏爱情感,而没有认识到前者才是决定价值排序的本质要素;在总量原则上,摩尔批评布伦塔诺没有恰当认识到在整体和部分的内在价值之间的复杂关系,甚至会导致恶劣的道德后果。通过重新审视上述批评可知,布伦塔诺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回应摩尔对其的批评,而且在"内在价值"理论上,他提供了一种与摩尔不同甚至更加精致的理论形态。重审及回应摩尔对布伦塔诺的批评也有助于弄清"内在价值"这种"实事"本身。

    2019年06期 v.10;No.58 79-89+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0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道德矛盾心理——一种相对主义的解读

    李勇;

    道德矛盾心理是指面对不同的道德传统,我们感觉到这些道德传统和自己传统的相似性,而其差异性也会让我们对自己的道德传统产生怀疑或者动摇。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解释道德矛盾心理;讨论几种消解道德矛盾心理的不成功的解决方案;呈现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矛盾心理的解释;讨论道德多元论对道德矛盾心理的解释;道德矛盾心理并不支持客观多元主义;自然的或者客观的道德并不是道德矛盾心理产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2019年06期 v.10;No.58 90-104+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3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礼物与共同善:一种中国的和经济伦理学的观点

    陆晓禾;

    讨论"礼物和共同善"这一主题,有助于从一个新的或者说被忽略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文化及其面临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深化目前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本文首先从语义学和社会背景出发来探讨礼物和共同善在中国的理解及其问题,然后从当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挑战这一视角来考察礼物社会在今日中国的可能和问题。中国古代的礼治社会在为世界作出独特的文化贡献的同时,也忽略了孔子当年提出的发展可能性,因此在强调市场经济嵌入文明社会的今天,应记取这一教训,如何重视细小事件中包含的新的社会发展可能性,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9年06期 v.10;No.58 105-11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政治、意见与真理——以汉娜·阿伦特的柏拉图解释为中心的考察

    乐小军;

    阿伦特认为西方政治哲学传统是从哲学的逻辑模式来理解政治的存在条件,其最大问题在于它对政治的偏见和敌视。该传统的创立者柏拉图的哲学中呈现出这种偏见。柏拉图是根据哲学家对城邦的态度来描述真理与意见的关系,这个关系在他那里表现为把一个绝对的标准引入人类事务领域来作为行动的尺度,也就是用制作来取代行动,从而导致了对人的复数性这个政治本质特征的抹杀。阿伦特要寻求的是一种属于政治世界而不是外在于政治世界的真理,它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政治的复数性条件,这就是以视角的复数性向我们显现的意见。

    2019年06期 v.10;No.58 119-129+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人工心灵的基本问题与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路径——人工意识论稿之二

    倪梁康;

    人类心灵由意识与无意识组成。其中的人类意识由智能、情感、意欲三种类型组成。这里讨论的人工意识是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意识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是胡塞尔意义上的"纯粹意识",即所有可能的理性生物的意识的本质,包括人类的意识: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意识及其本质结构和本质发生。人类意识活动始终遵从一个三重意义的法则,也可以将它称作各种意识行为之间的"奠基秩序":意识活动的各种模式之间的"发生的奠基""结构的奠基"与"动态的奠基"。人工意识的设计和制作,至少需要按照这三种奠基秩序来进行。也许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奠基秩序。但可以将这三种奠基秩序视为人工意识构想的基本支点和弹性框架,以期随后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充实。

    2019年06期 v.10;No.58 130-14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 ]
  • 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中否定了什么?

    汉斯·J.施耐德;季文娜;

    理解维特根斯坦心理学哲学的一种可能的方式并非从"疼痛"的例子入手,而更应从语言意义范围里的某些问题中展开。这样做意味着我们研究的切入点更靠近维特根斯坦哲学工作起始的地方,并且意味着我们将进入维特根斯坦一生都饶有兴趣的那个领域——语言哲学。相比直接考察心灵,从语言意义的角度入手,将使我们更易理解维特根斯坦的某些关于心理的东西的观点。

    2019年06期 v.10;No.58 150-16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 ]
  • 为理智主义申言

    刘小涛;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是一种诉诸心智的知识结构(概念、命题知识等)来解释行动的性质或者行动的某些方面的哲学立场。理智主义在若干哲学领域皆有表现。针对赖尔对理智主义的批评,可以为理智主义论题提供一个一般性的辩护。理智主义对解释"智能行为"和"善行"这类行动的某些特征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9年06期 v.10;No.58 166-17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3K]
    [下载次数:2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 ]

动态与访谈

  • 探微知觉、意识与第一人称——“知觉、意识与第一人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刘牧;刘涛;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与《哲学研究》编辑部联合举办的"知觉、意识、第一人称"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5月11—12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与山西大学等国内外诸多高校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的近20场学术报告对"知觉""意识"与"第一人称"三大主题基于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哲学、知觉哲学与知识论等多视角进行了探讨。此外,大会特邀哥伦比亚大学的克里斯多夫·皮考克(Christopher Peacocke)就知觉哲学进行了专题报告。

    2019年06期 v.10;No.58 177-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实验哲学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展望——斯蒂芬·斯蒂奇教授访谈

    隋婷婷;张学义;

    <正>斯蒂芬·斯蒂奇(Stephen Stich),美国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哲学系与认知科学中心杰出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2007年荣获心灵哲学界享有盛誉的冉尼科德奖(Jean Nicod Prize)。他是近年来兴起的实验哲学运动的主要创始人和推动者,其研究领域还涉及语言哲学、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道德心理学等诸多领域。2018年12月,斯蒂奇教授应邀到东南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为了让中国学界同仁更多了解其学术人生,特别是在实验哲学领域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在紧张的学术会议间隙,我们对斯蒂奇教授进行了简要的学术访谈。

    2019年06期 v.10;No.58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 ]

  • 《哲学分析》2019年总目录

    <正>~~

    2019年06期 v.10;No.58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5.论文类来稿须提供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6.文中注释和引文出处说明采用页下注,以圈码标注(例如,①②……),文末不列参考文献。7.本刊采用匿名评审,坚持择优录用的原则,拒收任何费用,优稿优酬并赠送

    2019年06期 v.10;No.58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