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信息文明的本体论建构

    肖峰;

    从基于客观性的本体论视角看,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信息文明具有自身形成的客观逻辑,主要包括信息演化的逻辑、技术演化的逻辑和发展方式演化的逻辑。通过系统性的演化,信息文明成为区别于传统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形态。信息文明被建构而成后,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本体论特征。从社会实在的层面看,便是形成了在技术、生产力、经济形态、制度结构等方面不同于工业文明的新特征,这些本体论特征形成了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真正进入信息文明时代的客观标准,并为把握现实社会中多种文明形态并存的复杂性提供了观察的视角。

    2017年04期 v.8;No.44 4-1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1 ]
  • 信息文明时代人的信息存在方式及其哲学意蕴

    王天思;

    信息文明的发展,使人类的存在方式发生根本转换。在这种转换中,同时作为信息基本特性和人类学基本特性的相互性,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文明的发展,人类相互性和信息相互性的叠加会迎来一个相互性倍增效应,人类的相互性将出现呈几何级数强化的局势,人越来越以信息方式存在。这使人的社会化过程和自我意识的建构都会发生重要转换。信息文明提供了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以这种需要的满足为最终目的的本体基础。信息共享的天然本性为人类文明发展奠定了共享范围原则上可以无限扩展的基础。共享的文明不仅具有通过信息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条件,而且有人性发展的依据。信息文明时代人主要以信息方式存在,既在存在论层面蕴含着认识论甚至本体论的重要结论,又具有价值论的丰富意蕴;随之而来的,就是使用理论的真正激活;而使用理论则意味着因果模式的复杂形式。

    2017年04期 v.8;No.44 18-30+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207 ]
  • 虚拟的文明化与文明的虚拟化

    张怡;

    虚拟的文明化与文明的虚拟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本文认为虚拟的文明化是虚拟性的事物以实际化的形态在社会中的呈现,其路径是借助代码和二进制的逻辑通道。符号化和赛博空间是它的两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文明的虚拟化是既存的社会现象转化为一个更有疑问的复合体,它的主要形态是赛博文化。文明虚拟化的主要机制是数字化和社会建制化,其未来趋向是数字城市、赛博民主、赛博法治体系的出现。

    2017年04期 v.8;No.44 31-4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6 ]
  • 作为认知人造物的信息技术——一种技术哲学的反思

    黄翔;

    当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影响是技术哲学试图回答的一个问题。一种可行的方式是,把信息技术当作认知人造物,探讨其设计、功能及其与环境的互动与适应。尽管这种研究方向的确为我们理解当代信息技术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提供了十分有用的起点,但它的说明力由于其静态特征而有其局限性。更为全面的说明需要考虑到认知人造物的动态和演化,尤其是人造物与人类认知的共演化的事实。

    2017年04期 v.8;No.44 43-53+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64 ]

哲学传统研究

  • 弗雷格的“思想”概念与柏拉图主义问题

    黄敏;

    由于承认像思想与数这样的抽象实体存在,弗雷格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因而面临柏拉图主义者通常面对的由贝纳塞夫提出的认识论问题,即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识这样的抽象实体。通过设置唯我论游戏,考察弗雷格的概念文字系统以及逻辑主义计划是否能够通过唯我论游戏的测试,可以证明弗雷格不会面临针对思想这个概念的柏拉图主义问题。通过分析卡罗尔问题,可说明弗雷格为何把思想理解为抽象实体,从而揭示思想这个概念的潜藏内涵。

    2017年04期 v.8;No.44 54-70+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2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7 ]
  • 多元与统一——解构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挑战

    彼得·琼克斯;骆月明;

    传统形而上学以统一性为主,反形而上学则以对立性为主。形而上学不是孤立的理性思辨,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尤其体现于对立统一。解构主义虽能释放多样性,但会败坏形而上学,以至于其自身沦为文字游戏。解构主义力争摆脱理性,反对既有秩序,用非理性决断论麻痹人们,使形而上学失去人们对其应有的信任。而未来有限理性的形而上学能有效回应多样与统一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7年04期 v.8;No.44 71-8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3K]
    [下载次数:3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8 ]
  • 从“意”概念的二重性看杨简的“不起意”学说

    陈碧强;

    "不起意"是宋儒杨简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如何理解这个命题,历来争议颇多。"不起意"针对的乃是与本心要求不相符合的意念。本心与意念之间原本是"直心直意"的关系,意念没有独立的来源,它只是本心在感性的误导之下所呈现的虚假状态,真正应该负责任的依然是本心,因此"不起意"也是本心的自我回归。如果我们能够通过修持工夫保持本心的常觉常明,意念便可顺着本心而自然流出,应物而无累,此乃"不起意"的真实意图。

    2017年04期 v.8;No.44 82-95+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8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8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为什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

    刘小涛;

    自分析哲学运动兴起以来,当代哲学家普遍认为,"信念"、"欲望"、"怀疑"之类的心理状态都是"命题态度"。这一判断受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基于对动物欲望及信念逻辑和欲望逻辑之间不对称性的观察,有足够的理由认为,如果信念确实是典型的命题态度的话,那么,欲望不是命题态度。

    2017年04期 v.8;No.44 96-106+19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4 ]
  • 欲望和恐惧不是命题态度吗?

    孙玉涵;蔡海锋;

    欲望和恐惧是常见的心理状态类型,它们往往与信念并举,被一同视为命题态度。然而近年来,视欲望和恐惧为命题态度的观点不断受到质疑和否定,有学者主张欲望和恐惧并不都是命题态度,还有学者主张所有的欲望和恐惧都不是命题态度。目前围绕该主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常识心理学话语的语言分析,与科学心理学的相关研究结合较少,尚有较大的拓展空间。相较而言,局部质疑比起全盘否定更有说服力,而问题的求解最终依赖于对心理内容如何判定以及命题是什么这两大问题的回答。

    2017年04期 v.8;No.44 107-11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可供性概念辨析

    罗玲玲;王磊;

    可供性概念的理解关系到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吉布森派学者在维护这个生态心理学核心概念的同时,扩展了这个概念的内涵。特维认为可供性是与动物相关的环境倾向属性,赫夫特和斯托夫壬根则认为可供性是动物—环境系统的浮现属性。里德将可供性定义为环境资源,动物探索物体的可供性对于动物来说是与进化相关的自然选择。切莫瑞则强调可供性是动物的能力与环境特征的关系。通过分析这些学者的争论及其背后的哲学,发现对可供性概念的讨论有助于哲学认识论的深化,以及与现象学方法的沟通。

    2017年04期 v.8;No.44 118-133+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4K]
    [下载次数:2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2 ] |[阅读次数:245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秉志科学论一瞥

    李醒民;

    秉志虽然是一位科学家,但是他对科学论也比较关注。秉志对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功能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发表了诸多论著。

    2017年04期 v.8;No.44 134-149+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1 ]
  • 论霍金的依赖模型的实在论

    赵煦;

    近年来,实在论主张层出不穷,但众多的观点似乎都不能为世界提供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明。鉴于此,霍金提出了一种新的实在论——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其主要观点为:(1)一个物理理论和世界图像是一个模型以及一组将这个模型的元素和观测连接的规则的思想;(2)哪一个好,就用哪一个模型;(3)同时允许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竞争的理论模型并存。不在终极的客观存在的有无之间作无谓的争论,只关注理论模型的好与坏,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这些主张使得依赖模型的实在论与科学史的实际更相符合。

    2017年04期 v.8;No.44 150-15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2 ]

随笔与访谈

  • 追问哲学在当代中国的起点——读张世英先生、俞宣孟先生之本体观有感

    刘潼福;

    <正>起点问题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哲学本体论主要有两个视角:最初是从时间先后的生存视角追溯起点,这一视角,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早期依靠猜测的模糊本体逐渐被科学精准的研究成果所取代,慢慢淡出视野;后来的本体论主要是从理念的普遍性视角追溯起点,这一视角,因为没有时间先后,绝对的本体与追溯本体的思

    2017年04期 v.8;No.44 15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0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7 ]
  • 进入哲学之途——安东·科赫教授访谈

    安东·科赫;谢朗;惠丽云;李文琪;宋琦;

    <正>2016年11月间,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科赫教授对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学术访问,开设了系列课程。本次讲学期间,华侨大学哲学系学生特别筹划对科赫教授做了一个专访。交流话题涉及科赫教授个人如何进入哲学之途,针对哲学学习者提出的经验之谈,也涉及形而上学、哲学与哲学史之分、分析哲学、海德格尔、中西比较哲学等诸多哲学主题。

    2017年04期 v.8;No.44 177-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动态与书评

  • 现象学中的移情——记德穆特·莫兰教授同济大学讲座

    石磊;

    <正>2017年4月12日,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德穆特·莫兰(Dermot Moran)教授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举行了题为"现象学中的移情"(Empathy in Phenomenology)的讲座。讲座由同济大学现象学中心、欧洲文化研究院组织举办,现象学中心主任梁家荣教授主持。a作为世界哲学协会联合会(Fédé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Sociétés de Philosophie)

    2017年04期 v.8;No.44 186-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6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4 ]
  • 一种迈向整合自我与他者的社会交互理论——读《自我和他者:对主体性、同感和羞耻的探究》

    何静;

    <正>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具身认知哲学思潮主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与我们的身体以及身体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相应地,随着认知科学与哲学跨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认知研究范式中也出现了一条新的进路。这一新的研究进路将社会认知过程视为一种基于具体情境的交互活动,主张通过基于行动的、主体间的互动来建构和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初步形成了以扎哈维(D.Zahavi)、加拉格尔

    2017年04期 v.8;No.44 19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8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8 ]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第15届《哲学分析》论坛——"当代哲学视野中的信息文明"学术研讨会于2017年4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顺利召开。这届论坛着重讨论了信息文明的含义与结构、信息文明时代的人类生存方式、信息技术发展的哲学意蕴、信息技术与道德责任等重要议题。本期刊出的四篇会议论文——肖峰:《信息

    2017年04期 v.8;No.44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