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哲学专题讨论

    <正>编者按:吴国盛教授的新作《什么是科学》出版之后,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澄清"科学"概念,是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重要理论话题,在当今的中国也有着紧迫的现实意义,值得学界展开讨论。本专栏中吴彤教授的文章从多元主义科学哲学的角度对吴国盛教授的本质主义和普遍主义科学观进行了批评,为中国传统的自然知识的合法性做了辩护。颜青山教授的文章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吴国盛的"自由理性科学"概念和特殊主义科学史观进行了批评。吴国盛教授本人的《对批评的答复》,不仅回应了吴彤和颜青山两人提出的质疑,还对此前其他学者的评论做了回答。

    2017年02期 v.8;No.42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自我与他者:不同的科学——评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

    吴彤;

    《什么是科学》在大量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指出科学是一种十分稀罕的人类文化现象,起源于对自由人性的追求和涵养。从自我与他者的视角出发,有几个问题与《什么是科学》的作者商榷。首先,"求真"是否可以等于"追求永恒不变性"?追求变化的认识不是求真吗?其次,"什么是科学"不仅是定义、观念与哲学问题,还是一个事实、经验和历史问题。最后,以西方博物学范式打捞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虽然这种范式可能好于李约瑟以西方数理科学范式打捞中国古代的自然知识,但是这种范式是否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什么是科学》可能需要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我们有站在中国文化视角认识科学的视角和可能吗?谁是自我,谁是他者?(2)文化有无高低,还是只有差异?(3)科学也有坏科学,只讨论希腊自由求真科学,以及它的连续谱求力之科学,是否给坏科学做了挡箭牌?

    2017年02期 v.8;No.42 4-1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77 ]
  • 科学真的不能以别的方式产生吗?——评吴国盛的《什么是科学》

    颜青山;

    叙述的科学哲学或许可以为吴国盛在新作《什么是科学》中流露的非本质主义科学观背书,但其以向外的"求力意志"来解释近代科学中实验传统的出现,与古希腊科学基于"自由"、"理性"的精神不协调,而将实验传统看作以技术求力方式排除外在干扰,维护自然的理想性、纯粹性和内在演绎性则更为合适。写作方式上,该书具有"周详—周纳"的特殊主义方法性困难。从概率上看,在两个足够大的群体的足够长的历史中,不同文化可以产生相同的亚文化样态,而如果加以合适的选择机制和目标引导,那么,中国科学的可能样式或许会类似于某些现代科学(如热力学和进化论),以从经验到理论的方式发展出来。

    2017年02期 v.8;No.42 14-34+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9 ]
  • 对批评的答复

    吴国盛;

    希腊科学是现代科学的正宗来源,这不是哲学判断而是历史实情。基督教是现代科学的必要条件,现代科学对自然的无限控制和征服有其基督宗教的基础。说中国古代没有数理实验科学,是基于一种新的科学编史学;撇开西方语境谈论中国传统的所谓"科学"不合时代的要求。

    2017年02期 v.8;No.42 35-42+19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9 ]

哲学传统研究

  • 关心与远虑——黑格尔实践哲学中可持续性的观念

    克劳斯·菲韦格;高桦;

    虽然"可持续性"这个概念是由德国林业学家汉斯·卡尔·冯·卡尔洛维茨提出,但是黑格尔在其《法哲学原理》一书中接受并发展了这个概念。通过提出"关心"与"远虑"这两个核心概念,黑格尔法哲学中包含的身体占有和对外部事物占有这两个要素的所有权理论就能够为当今思考可持续性问题提供洞见。当黑格尔将基本事物排除在私人所有权领域之外时,他也就对作为整体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表示了关切。

    2017年02期 v.8;No.42 43-5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3 ]
  • 民主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

    戴维·拉斯姆森;曾誉铭;

    罗尔斯很重要的思想贡献是提出新兴的政治领域概念。他的思想经历过一次转折,即民主理论的实用主义转向,也就是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证明转向政治的证明。这次转折使罗尔斯从康德式建构主义转到政治建构主义,并在强调宪政主义的基础上在宪政主义与公共理性之间建立联系。这种转向面临三个合法性问题:首先,新宪政主义形式的意义;其次,非自由社会中民主的公民身份的可能性;最后,国际法的宪政化问题。

    2017年02期 v.8;No.42 56-6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1 ]
  • 先秦诸子与唯物辩证法:中国现代自由的一个面相——以任继愈所编著中国哲学史著作为中心

    蔡志栋;

    我们应该重视体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的先秦诸子与认识自由之间关系的思想。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发展史》便是一个范本。该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主要是唯物辩证法)为原则来解读先秦诸子,判断他们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还是为这个原则贡献了若干的环节,或者比较接近这些原则,只是在某些地方需要修补。《中国哲学发展史》认为,老子和易传的辩证法、墨子的思想是比较接近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的,但也有其不足;而庄子、名家贡献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则的若干环节:这个观点与流俗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写作受到了毛泽东辩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互对勘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产生,默会知识就是一个发展契机。

    2017年02期 v.8;No.42 64-7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6 ]
  • 公理与时势:康有为历史观探析

    鲍文欣;

    主要借助于本土的思想资源,康有为对现代历史进步观作了具有深度且较为系统的探索。在传统"天理"向现代"公理"的转化中,康有为的思路是,将"天理"的规范性含义扩展至历史解释,用历史的"应当如何"囊括、笼罩了历史的"何以如此"。这一思路的负面效应是失去了"天理"的合理性内涵,无法有效地证成历史发展的合理性,从而使得他一再强调的"时势"成为单薄的无理之势。在经学框架内,他提供了现代历史进步观的两个要素,即对历史的线性理解和一个理想性的未来,但却缺少了人类历史自主性和历史内部力量发展的意识。因是之故,康有为的改良主义主张中蕴含着丰富的激进主义酵素。他晚年有回归古典境界论的倾向,则暗示了处理"公理"与"时势"关系的另一种可能。

    2017年02期 v.8;No.42 75-84+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59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什么叫“值得过的生活”?

    陈家琪;

    苏格拉底有言,"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按照汉娜·阿伦特的理解,这里的"省察"指的是不问后果的"省察本身",即把内心的独白变成公共话语。于是,"省察本身"也就具有了相应的伦理意味和政治诉求。有三种可供选择和三种不做选择的生活样态,而不选择更难,其道理在于人的自由。

    2017年02期 v.8;No.42 85-9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伦理规范的话语形式及其“规范性”问题

    李晔;

    伦理规范可以在社会事实和话语形式两个层面来理解和说明。通常认为事实、事态、事件以及关于它们的描述性命题不具有规范性作用,伦理规范话语形式的规范性力量来自规范语句所表达的规范性命题,规范语句、命题的规范性用法和作用,以规则体系的制度性地位以及规范性话语约定俗成的意义或"普遍化了的"含义为基础。这提供了关于伦理规范话语形式与道德行动之间关联性的一种说明,解释了伦理规范的"规范性"特征,回答了"规范性"问题。但在现代世界中,这还不能回答伦理规范的合理性、证成性问题。

    2017年02期 v.8;No.42 93-10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3 ]
  • 想象之城中的他者——偶然和恐惧的异乡人

    约翰·朗德尔;欧阳光明;骆月明;

    诸多恐惧与现代性并行不悖,城市是其重要的发生空间。围绕传统社会理论来看,两种城市形象和理念均与都市理念和异乡人反理念密切相关。作为外来者,异乡人总是与城市形象相伴随的。特别是当我们都是异乡人时,这种与外在经验融合共存的关系使城市的内在生活紧张或不安。

    2017年02期 v.8;No.42 105-115+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的特质

    苏玉娟;

    基于大数据的知识表征不仅凸显知识的精神特质,而且凸显知识生产特质、实践特质和规范特质。多元的大数据主体使知识更加复杂,数据的主体多元性在客观上要求数据共享,而实现大数据共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数据的主体多元性使大数据仓库的客观性越来越复杂。关联的网状大数据彰显知识的客观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的客观性不仅来源于关联的大数据形态,而且来源于经验世界的大数据、主体与经验世界关联的数据、主体间数据的客观实在。强语境依赖的大数据彰显知识的相对性,基于大数据知识表征依赖大数据产生的时空语境,基于大数据知识应用具有应用空间的相对性。大数据知识的实践应用彰显知识的社会规范性,应遵循客观性、公有性和社会性及技术层面、组织层面的制度规范。基于大数据的知识表征不仅彰显大数据工具的个性特征,而且具有普遍知识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本主义和外在主义知识论的超越,是关联分析和因果分析的辩证统一,并具有实践意义。

    2017年02期 v.8;No.42 116-126+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4 ]
  • “网络延展心灵”假说的哲学探析

    戴潘;

    当代认知科学哲学出现了以延展心灵理论为代表的新的范式革命,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斯马特等人近年来积极提倡信息和网络科学在延展心灵的论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提出了"网络延展心灵"假说。尽管当前的互联网发展尚不足以满足严格的延展认知的条件,但是未来的技术发展,例如数据网络和真实世界网络等将能够实现心灵的延展。斯坦利提出,互联网和大脑正在形成一种新的认知耦合系统,代表了在扩展心灵能力的历史—进化的长期过程中的下一个阶段。这一新的阶段可被称为人机共生智能阶段。

    2017年02期 v.8;No.42 127-14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2 ]
  • 归纳推理的概称句解释

    张立英;

    要表达归纳推理结论的不确定性和刻画非单调的归纳推理,并非只能使用概率方法,用概称句和包含概称句的推理来刻画归纳推理是另一种可行且十分自然的方法。

    2017年02期 v.8;No.42 142-14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4 ]

随笔与访谈

  • 汤一介与“中国诠释学”——关于建构“中国诠释学”之我见

    潘德荣;

    <正>一汤一介先生为人儒雅敦厚,为学博大精深,有一代大儒之风范。我与汤一介先生接触虽不多,但在收到"汤一介研究会"约稿函后,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回函表示愿意撰写一篇纪念性的文字。能以这种方式缅怀我所敬仰的学界前辈,是我的荣幸。与汤先生的几次比较深入的交谈,主题都是"诠释学"(汤一介称之为"解释学")。汤一介关注的重点是西方诠释学,他的话常常带有咨询的性质,希望对西方

    2017年02期 v.8;No.42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11 ]
  • 探根溯源的哲学追寻——俞宣孟研究员访谈

    俞宣孟;石永泽;

    <正>石永泽(以下简称"石"):俞老师,您好!关于您的故事我们听到过不少,这次想请您谈谈您的学术生涯,相信对我们这些后辈会有启迪。您是如何走上哲学研究的道路的?从您发表的作品我们知道您从事哲学研究是从海德格尔开始的,而且您的《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哲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海德格尔哲学的汉语著作。这前后有些什么趣事可以和我们讲讲吗?俞宣孟(以下简称"俞"):我1948年生于上海,读中学的时候适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就跟随上山下乡的大潮到了苏北的大丰农场,从农场回来后教过书,也在机关

    2017年02期 v.8;No.42 16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动态与书评

  • 2016年维也纳海德格尔年会纪要

    王宏健;

    <正>2016年5月6日至8日,海德格尔年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奥托·摩尔中心(Otto-Mauer-Zentrum)举行。6日上午10点15分,海德格尔协会主席、奥地利现象学家维特教授(Helmuth Vetter)宣布大会开始,并且向大家介绍了会议的缘起。近年来,由于黑皮书的出版,海德格尔的人格和思想遭受了巨大的质疑,似乎海德格尔要被欧洲人抛弃了。但是,因为其某些反犹言论就否定海德格尔的全部思想,也是

    2017年02期 v.8;No.42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2 ]
  • “逻辑、悖论与哲学”国际研讨会综述

    胡兰双;

    <正>受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和北京大学外国研究所共同资助,2016年10月15至16日在北京大学人文学院召开了"逻辑、悖论与哲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荷兰、芬兰、南非、日本、菲律宾、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位学者参会,其中有多位国际知名哲学家和国际知名哲学杂志的主编等。会议设置了8位特约报告人,分别是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罗伊·库克(Roy Cook)教授、香港岭南大学达

    2017年02期 v.8;No.42 174-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3 ]
  • 一种新的知识论方法——谢尔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综述

    路卫华;

    <正>2016年10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第70期"科学·社会·人文"论坛特别邀请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吉拉·谢尔(Gila Sher)教授作了题为《基础整体论:一种新的知识论方法论》的主题报告。吉拉·谢尔教授是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哲学系教授,《综合》(Synthese)杂志主编与《哲学杂志》(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的顾问编辑,主要研究方向是关于知识、真理与逻辑的基础。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刘晓力教授主持,人大哲学院部分师生及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

    2017年02期 v.8;No.42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3 ]
  • 文德尔班论道德原则——以《哲学导论》为例

    赵海峰;

    <正>新康德主义的代表人物文德尔班(1848—1915)的《哲学导论》(Einleitung in die Philosophie)出版于1914年,全书体系严整,言简意赅,从中我们可以大致领会到19世纪至20世纪之交,人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方式。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理论问题",包括本体论问题、发生论问题、知识论问题;第二部分"价值论问题",包括伦理学问题、美学问题、宗教问题。伦理学问题作为其中的一章,又包括"道德原则"、"公共意志"、"历史"三个部分。本文考察文德尔班对"道德原则"的论述,从

    2017年02期 v.8;No.42 184-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