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专题讨论之二

    <正>编者按:本专题刊发的这组文章接续了"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对张一兵教授学术观点的讨论。孙正聿教授在《"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一文中强调,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灵魂"所在,并进一步提出文本解读有望达到的深层一致性,取决于我们对于文本的"靶子、灵魂和血肉"的把握。日本学者

    2014年03期 v.5;No.25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8 ]
  • 《资本论》的构成原理是什么?——读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

    内田弘;彭曦;

    张一兵认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还没有真正解决政治经济学的深层问题,那些问题要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才得到解决。但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得出的货币是各种生产关系这一认识,包含着他对李嘉图切合事物的认识方法的批判。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及《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中都将各种生产关系视为"圆环"。《资本论》的构成原理是一个圆环体系,而那种圆环的最初论证便是价值形态论。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将货币规定为形成圆环的各种生产关系,意味着马克思在那里已经开始提出了价值形态论的问题。《资本论》既不是以价值形态论为中心,也不是以交换过程论为中心,而是具有由①价值形态论→②商品拜物教→③交换过程论这三种观点的对称性重复移动构成圆环的构造。

    2014年03期 v.5;No.25 4-1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6 ]
  • 马克思研究的新视阈——评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第三版)

    新田滋;彭曦;

    张一兵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第三版)日本版问世,这种坚实且高水准的集大成的著作实属罕见。但有一点希望与张一兵磋商。张一兵认为早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是一种作为人本主义的应该(Sollen)的异化论,而中期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异化概念转化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论。其实,在早期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概念不是作为"应该"(Sollen),而始终是作为"是"(Sein)来探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虽然还极不成熟,但它为后来真正的经济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就其对黑格尔、费尔巴哈所展开的哲学批判而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本质问题进行了犀利的阐述。

    2014年03期 v.5;No.25 14-1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4 ]
  • “靶子”·“灵魂”·“血肉”:《哲学笔记》和《回到列宁》

    孙正聿;

    文本解读,最为重要的是把握文本的"靶子"(为何要说)、"灵魂"(要说什么)和"血肉"(说出什么)。《哲学笔记》的"靶子"是为什么许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理解"辩证法也就是认识论"这个"问题的实质";《哲学笔记》的"灵魂"是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哲学笔记》的"血肉"则是围绕这个"问题的本质"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回到列宁》的"靶子"是列宁的哲学思想是否具有"非同质性"问题;《回到列宁》的"灵魂"是以列宁哲学思想的"非同质性"为前提而"重新拟现列宁哲学思想的历史原像";《回到列宁》的"血肉"则是对列宁哲学思想自我批判中的重要问题的探索。

    2014年03期 v.5;No.25 19-25+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9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8 ]
  • 学术构境:难以进入的异质性思考空间

    张一兵;

    列宁《伯尔尼笔记》中提出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一致的观点,是他在解读黑格尔《逻辑学》进程中认识飞跃的特定结果,这并不是贯穿整个20年"哲学笔记"的核心问题。就像马克思晚年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Versachlichung(事物化)概念,它是在1845年之后,马克思摈弃了人本主义异化史观的逻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下,在科学的经济学语境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颠倒的一种现象学批判,它与早先的劳动异化史的价值悬设和批判有着重大的异质性。夸大经典文本中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概念和范畴内涵的做法,容易产生同质性僭越的误认。

    2014年03期 v.5;No.25 26-37+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7 ]

哲学传统研究

  • 他人的脸: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伊曼纽尔·列维纳斯思想中两种类型的哲学

    理查德·A.柯亨;俞宣孟;

    将第一哲学从知识论转到伦理学方面来,是列维纳斯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它对于传统哲学而言的革命性意义之所在。以知识论为第一哲学的传统哲学对于道德和公正之间遭遇到的矛盾束手无策,其主要原因在于,那种哲学是抹杀了时间差异的,它是共时性的,也是整体性的。然而实际情况总是超越这种整体性,是历时性的。传统哲学陷入这种无助境遇的原因还在于它执著于"所说"而隐没了"说"。怀疑主义本身的论证虽然不可取,但是它对于冲破以所说建立的藩篱以及召唤"说"而言是有积极作用的。在"说"的层面启示出来的是直面他人的责任,在此,传统哲学所建立的整体性被冲破。不仅道德和公正取得了一致,在更广泛的方面,它还是知识与科学的基础。所以,伦理学是亲身的哲学,是第一哲学。

    2014年03期 v.5;No.25 38-5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2 ]
  • 奎因暗藏有心灵理论吗?——兼论翻译不确定性的意义

    成中英;张留华;

    奎因有关翻译不确定性的理论或方法论背后,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倾向理论。不同的语言乃是有关行动倾向性的不同系统,它们在运用那些指称词和描述词时得以实现,而指称、识别或描述不过是对于世界上不同事物的回应方式。奎因的这种理论是彻底经验性的,并没有把意义设定为命题或任何其他抽象实体,但它显然诉诸一种暗藏的心灵,只不过没有将其刻画为心灵,而是作为倾向。翻译不确定性表现了心灵(作为活性倾向)的创造性活动。这些活动完成了由一门语言到另一门语言的形式或倾向上的转换,它们是独特的行动和独特的实践,因此,不同的翻译表现着翻译者心中不同的独特行动和事件,任何两个翻译都难以被认为是相同的。正是这种作为能动倾向性的心灵理论,导致了有关翻译和解释的新型理论,而它同时也正是所谓"哲学诠释学"或"本体发生诠释学"所预设的基本观点。

    2014年03期 v.5;No.25 53-67+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0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6 ]
  • 非存在对象语义学

    朱建平;

    非存在对象的理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理论。与物理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具体的对象不同,形而上学试图系统地描述基本的和非存在的对象。非存在对象是被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以及被我们的科学概念框架所预设的对象。它是我们对世界理解和科学研究的一部分,作为我们世界的这样一部分,我们可以凭借它们所有的性质,依某种方式预设非存在对象的行为。自然法则不仅仅管辖着有某种性质的实际对象,而且也管辖着具有这些性质的物理上或形而上学上可能的对象。所以,形而上学研究诸如夸克、数、伯伽索斯、独角兽这样的抽象对象和非存在对象,它们按其自身的性质而被作为实体看待。如果我们要理解科学和形而上学的事业,我们就必须预设它们的存在。非存在对象语义学试图在一个系统的框架内描述和组织这些对象。

    2014年03期 v.5;No.25 68-84+197-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2 ]
  • 从“物”之独到“人”之独——庄子“独”的哲学诠释

    赵丽端;

    综观《庄子》全书,其对"独"的强调是显而易见的,而"独"这一观念在庄子那里常用来表达个体性的规定,它在本体论上以"德"为根据,在确认个体之存在的前提下,又突出了个体的独特性或唯一性。从形而上的层面来看,个体呈现为物,物不仅由德以生,因德而独,而且因其独而殊,于殊彰显独。在社会领域中,就人的存在而言,个体指的是个人。作为个体的人是"形"与"神"的统一:外在之"形"展示着内在之"神",内在之"神"从本质上规定着外在之"形"的呈现,而"形"与"神"的统一,即"性",则构成了人独特的个性品格,亦使得不同的个人均具有自身独特的存在意义与价值,并且不可被他人所替代。由此,人之独得以突出出来。

    2014年03期 v.5;No.25 85-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9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5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对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的反思

    马庆;

    当代主流道德实在论是在对各种以往道德实在论的批评中形成的。它把道德客观性看成是非个人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用投射论下的第二属性作为客观性的依据,自称是一种弱的实在论。虽然它得到了不少认可,但也遭到了不少挑战。在对主流道德实在论的批评和反思中,另一种以"善"为核心的道德实在论得以呈现。

    2014年03期 v.5;No.25 92-9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8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2 ]
  • 正义与美德——道德哲学的结构及其内在张力

    张新国;

    正义与美德是西方道德哲学的核心观念,从更广的视域看,二者也构成中国传统道德哲学的逻辑基础。质言之,正义与美德各自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意义形式和逻辑面向,标示了两种截然不同、有时竟相互抵牾的道德规范模式。近年来,尤其是随着规范伦理学在现代人类社会普遍注重法制建设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的迅速发展,有两个问题越来越突出,即规范伦理学由于过度追求自身形式的精密化而逐渐减蚀其合理性内核和基础;再者,美德伦理学因过度诉求善良意志的纯粹性而拒绝随社会实践的发展将自身现实化或曰显像化,从而造成正义与美德体用殊绝,亦即二者结构的严重失衡及其内在逻辑张力的断裂。道德主体行动判断力和价值观的减弱亦可在这一背景下解释。

    2014年03期 v.5;No.25 100-109+19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4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科学中的价值与客观性:价值负载性、多元主义和认知态度

    马丁·卡里尔;钱立卿;

    与强调科学家的观点必须和事实相符的培根式观念相比,多元主义的客观性关注的是在冲突的进路之间寻求批判性竞争。多元主义从科学理论的实质性假设扩展到科研中的价值领域。认知价值的多元性有助于达到更符合科研现实状况的客观性形式,它保留了科学客观性中大部分符合直觉的东西,也是唯一能够克服偏好型偏见的方式。除此以外,科学研究的另一大特性是追求共识,其基础是共享一种认知态度,此态度表现在科学家愿意服从经验的细究、尊重理性论证,以及科学共同体在判别知识断言时采取的规则方面。多元主义和达成共识的和谐关系可以从不同层次来说明:一个是科学推理的层次,另一个是社会约定的层次,后者关注的是如何处理共同体中的知识断言。

    2014年03期 v.5;No.25 110-11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9 ]
  • 论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之异同

    赵煦;

    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同属于科学实验的范畴,有着相同的价值,相同的构成要素,相似的运作过程,在科学史中都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和物质实验相比较而言,人们对思想实验的形象、运行机制,以及它的巨大威力的来源等知之甚少。要想揭示思想实验的本原面目,对思想实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必须从我们所熟知的物质实验着手,将思想实验与物质实验的构成要素进行细致的比对。在比较中对思想实验的形象作出一个完整的刻画,为思想实验在科学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也有利于思想实验在当代科学前沿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4年03期 v.5;No.25 120-12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0 ]

随笔与访谈

  • 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谢利·卡根;胡士颍;

    <正>数年前,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来耶鲁做讲座。他当时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这个实验来研究情绪如何影响人所知觉到的东西。实验时,科学家需要让人心情或好或坏,以此测试这两者之间的不同表现。吉尔伯特解释说,为使一部分测试者拥有好心情,会让他们读一些诸如"我明白了"、"我理解"或者"我现在明白了"之类的句子;为使另一部分测试者处于坏心情中,会让他们读一些诸如"我不明白"、"我完全给弄糊涂了"或者"我不能理解"等类似的句子。

    2014年03期 v.5;No.25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 构境、塑形与格式塔——访张一兵教授

    张一兵;张琳;

    <正>张一兵教授是目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2007年,他提出构境论思想后,在学术界受到了较多非议。2009年之后,张一兵进一步提出塑形、构式、构序和筑模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范式,以建立一种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僭越式对接。最近,本刊编辑就此问题专访了张一兵教授。现特整理发表这一访谈,以期学界的关注和进一步深入探讨。张琳(以下简称"问"):您是2012年第五届《哲学分析》论坛的"坛主",当时选的研讨题目是"回到事情本身何以可能",这让我想到您的构境论(the theory of situating)或许与重视情境(situation)的现象学之间有着某种关联?

    2014年03期 v.5;No.25 13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7 ]

动态与书评

  • 儒家“权说”研究述评——以孔孟为中心

    岳天雷;

    <正>孔孟权说是儒家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权说思想的发端和源头,在哲学史和经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孔孟权说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就其研究内容来看,这些成果主要论及权变特点、经权关系、权道关系、权中关系、行权标准、权变智慧、权变价值及其与道家、墨家和西方权说的异同等方面。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促进孔孟权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十分必要。

    2014年03期 v.5;No.25 154-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4 ]
  • 中西心学的对话——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综述

    王钰;

    <正>2013年12月4-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分析》编辑部、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联合主办的"第九届《哲学分析》论坛:耿宁心性现象学学术讨论会"在广东省江门市举行。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山大学、商务印书馆、台湾中央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围绕瑞士著名现象学家和汉学家耿宁(Iso Kern)先生的著作《心的现象——耿宁心性现象学研究文集》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大多数与会学者参与了编辑和翻译此论文集的工作,且学术研究领域主要为中国心学或是西方意识哲学,可以说,这次研讨会是一场中西心学的热烈而富有成效的对话。

    2014年03期 v.5;No.25 170-175+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6 ]
  • 社会发展呼唤新文明类型——上海哲学学会等联合举办“文化强国与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

    石永泽;

    <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都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这意味着中国在迈向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整个社会需要有更高的文明素质和精神动力。2014年1月11日,上海市哲学学会、伦理学学会和宗教学学会在上海社科院共同举办了"文化强国与精神动力"学术研讨会。哲学学会副会长何锡蓉主持开幕式,

    2014年03期 v.5;No.25 176-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9 ]
  • 观念史研究如何求真?——评高瑞泉著《平等观念史论略》

    许苏民;

    <正>我有一个习惯,无论是对于历史上的思想家还是当代学者,我要问:他究竟提出了什么具有原创①性的观点或学说?他有哪些思想观点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我以为这是判定其学术水准和历史地位的主要依据。读一本书也是如此,如果书中提出了原创性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又具有普遍性的方法论意义,可以启迪思想、廓清谬误、提升学术鉴别力和判断力,就会使我兴奋不已。高瑞泉的《平等观念史论略》②就是这样一部具有原创性的著作。他所提出的"观念史研究的‘观念之真’三层意蕴说"、"观念史‘古今之变’三种规律性现象说"、"超越‘同情之理解’的平等的眼光+批判的头

    2014年03期 v.5;No.25 183-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7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不超过2万字。随笔与访谈、动态与书评可附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照片。

    2014年03期 v.5;No.25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