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俞吾金学术思想专题讨论之一

    <正>编者按:2012年4月14日,"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本期选刊的是其中三篇会议论文和俞吾金教授的回应。这组专题讨论主要围绕俞吾金教授的著作《问题域的转换》、《重新理解马克思》和《实践与自由》展开。韩水法教授的《批判的境域——从〈问题域的转换〉的域说起》提出,批判的

    2012年06期 v.3;No.16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7 ]
  • 批判的境域——从《问题域的转换》的域说起

    韩水法;

    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主义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即社会—历史研究中的批判境域予以考察,这样,它们之间一脉相承的核心观点就容易分析和梳理出来,并可以得到集中的讨论。批判因素在黑格尔哲学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与历史和终结二者须臾不可分离,互为条件,但它们彼此之间却包含了无可消解的矛盾。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主要在于批判因素,而它有关未来历史的构成性内容却失之于草率。由于批判的与构成的这两个维度之间的抵牾,现代社会批判理论陷于认同其所批判的社会的基本原则的困境,它自身的正当性因此需要重新证明。

    2012年06期 v.3;No.16 4-2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重新理解马克思——俞吾金视阈中的马克思哲学

    王凤才;

    如何在新的视阈中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这是当今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十多年来,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口号下,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诠释。要言之,他试图超越马克思哲学的传统阐释路线,沿着"物、价值、时间和自由"的经济哲学路径,重新诠释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体系提出了新的构想。那么,"重新理解马克思"意味着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目的是什么?"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关键问题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马克思"以何种新形象示人?被"重新理解"的"马克思"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是否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本文试图围绕着上述问题对俞吾金教授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方面的学术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并阐发个人的看法。

    2012年06期 v.3;No.16 26-38+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7 ]
  • 爱智慧与爱自由: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试评俞吾金教授的实践哲学研究

    徐长福;

    俞吾金教授的新著《实践与自由》和他的整个实践哲学研究体现了实践哲学的根本旨趣——爱智慧与爱自由。"文革"后,中国学界对实践的理解经过了四个演进环节,分别由四位学者所代表:艾思奇——把实践规定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把自由规定为对必然性的自觉服从;李泽厚——提出了实践哲学的主—客体框架;高清海——用实践观点超越"唯物—唯心"的哲学范式;俞吾金——以揭示实践的自由本质为己任。俞教授把康德看作通向马克思的桥梁,通过阐发康德对"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与"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的区分,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本体意义的自由关联起来,为中国社会未竟的启蒙事业和政治自由揭示了一种最具合法性的理论根据。在相关实践课题和思想资源长期被各种意识形态教条和学术行话所层层遮蔽的情况下,俞教授坚持不懈地为实践自由而思想,显示了一位哲人的睿智、良知和勇气。

    2012年06期 v.3;No.16 39-57+19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1K]
    [下载次数:8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4 ]
  • 理解、批判与构成

    俞吾金;

    在《哲学分析》杂志举行的第四届论坛上,王凤才、徐长福和韩水法三位教授分别就俞吾金教授的学术思想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质询,俞吾金教授一一加以回应:首先指出,尽管在自己以往的论著中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马克思哲学做出了不同的评价,但这些评价是自洽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逻辑矛盾;其次表明,在康德实践理性的语境中,尽管理念在涉及至善这一对象时起着构成性作用,但在通常的情况下,理念却起着范导性作用。最后叙述了批判与构成之间的复杂关系:没有批判上的深邃见解,不可能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反之,没有构成上的合理观点,批判也难以击中要害;并指出,构成性的观点也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加以调整,不能教条式地加以运用。

    2012年06期 v.3;No.16 58-6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7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2 ]

哲学传统研究

  • 从吠檀多哲学的“摩耶说”来看宇宙的意义——以维韦卡南达哲学的宇宙论为例

    朱文信;

    自奥义书时期之后,吠檀多哲学到了乔荼波陀和商羯罗那里发展至高峰。但真正把吠檀多哲学传播到西方世界的,当首推19世纪的圣人维韦卡南达。吠檀多哲学与一切伟大的哲学一样,都需要追问存在,需要回答宇宙与自然的本源以及意义问题。考察维韦卡南达哲学中的宇宙论,可以构成诠释吠檀多哲学中的"摩耶"理论的一条途径。

    2012年06期 v.3;No.16 69-82+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2 ]
  • 郭象“理”字探源

    田丰;

    郭象《庄子注》"理"字运用的疑难矛盾之处主要在于:世界丰富性层级的敉平造成政治根基的平板化;"性""理""气"三者的含混关系;"理"之必然应然之间的巨大张力。借助这些矛盾的指引去追溯在郭象"理"字用法惯常理解背后蕴含的古义,从而析离出郭象思想赖以生发的基本视域,以期加深对"理"在古代思想中深意之理解,并由之透视出宋明理学对理字意义的扭转与回归。

    2012年06期 v.3;No.16 83-9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5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如何解决心—身问题?

    尼古拉斯·汉弗莱;李恒威;董达;

    在当代意识的科学研究的物理主义语境中,心—身关系这个经典的形而上学问题被进一步表述为"难问题"。实验科学的进步表明,心智和大脑仅仅是一个单一状态的不同方面。人类心智状态的每一实例均等同于一个大脑状态,即心智状态m=大脑状态b。现在的问题是,这个同一性等式的两边有不同的概念量纲。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是,应该试着同时介入同一性等式的两边,根据双通性的概念——既适用于心智也适用于物质——来界定相关的心智状态,从而使等式两边一致起来。任何体验都包含指向主体的感觉和指向客体的知觉这两个不同成分。作为原始有机体的局部身体反应的未分化的感觉运动在进化中逐渐"私密化"或"内化"出明确指向自我和表达自我的心智成分,即有意识的感受。循着进化的相反方向,可以在某种意义上调和同一性等式两边的概念量纲的差异,因为我们今天有意识的感觉是由过去贯穿在行为中的反应进化而来的。

    2012年06期 v.3;No.16 96-113+19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5 ]
  • 如何正确理解心身因果关系——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及其争论

    张卫国;蒙锡岗;

    传统的唯物主义意识论对心身因果关系的理解,要么是属性二元论,要么是还原论。戴维森的异常一元论在扬弃这二者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在坚持物理主义的前提下,既维护了心理因果性的常识观念,又保存了心理属性的独特性,为心身因果关系构建了一幅新图景。然而,这种新图景下的心理属性被误认为是副现象,它的因果有效性的资质,遭到了因果相关性反对意见、偶然关联论证和排除论证等反对意见的质疑。根据戴维森独特的形而上学,"异常一元论"对这三种反对意见进行了有效的回击。

    2012年06期 v.3;No.16 114-12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专名、摹状词和命题的涵义与指称——兼评弗雷格的意义理论

    陈晓平;

    一个摹状词本身所具有的涵义即它的语法意义,它在某个世界或语境中对应(映射)一个对象,那个对象就是该摹状词的指称。一个命题本身也具有作为涵义的语法意义,它在某个世界或语境中对应(映射)一个事态,那个事态就是该命题的指称。在通常的动态语境中,由于摹状词指称的对象需要具有同一性,因而需要专名来固定之。与之不同,命题所指称的事态不必对之加以固定,因而不需要类似于专名的东西。这使得摹状词通常呈现为三层语义结构即摹状词(涵义)—专名—对象(指称),而命题则呈现为二层语义结构即命题(涵义)—事态(指称)。

    2012年06期 v.3;No.16 123-13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8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1 ]

随笔与访谈

  • 儒学对中国现代化与重建国际秩序的意义

    朱高正;

    <正>进入21世纪以来,最受全球瞩目的话题,莫过于"中国的崛起"。根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9年,也就是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在互联网上被点击次数最多的就是"中国的崛起",它的点击量要远远超过排名第二的"伊拉克战争"四倍以上。尤其自2008年爆发金融海啸以来,中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任何

    2012年06期 v.3;No.16 13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8 ]
  • 关于“深层生成论与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的对话

    鲁品越;成素梅;

    <正>成素梅(以下简称"成"):鲁教授,您好,首先恭贺您的著作《深层生成论:自然科学的新哲学境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在这本长达460页的著作中,您以经典物理学的发展为核心剖析了旧唯物主义的本体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悖论,以相对论、量子理论、系统科学以及生命科学

    2012年06期 v.3;No.16 15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6 ]

动态与书评

  • 哲学的未来

    约翰·塞尔;龚天用;

    <正>一、哲学与科学由于本文针对的主要是科学界人士,所以,我将以说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某些异同点来开始我的论述。科学与哲学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分界线。从原则上来说,两者在论题上都是普遍的,并且都以求真为目标。但是,尽管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两者在方法、风格和前提上却还是存在重要的区别。哲学问题往往具有科学问题所没有的

    2012年06期 v.3;No.16 16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03 ]
  • “价值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23届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年会综述

    牛婷婷;

    <正>2012年9月22日至9月23日,"价值与文化"学术研讨会暨第23届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年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共同主办。全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年会始于1991年,是在中国社科院哲

    2012年06期 v.3;No.16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7 ]
  • 维柯的《论英雄心灵》及其教育哲学

    张小勇;

    <正>研读维柯的教育哲学论述,理解其《新科学》的要旨与实践,不能不读他最后一次在大学开学典礼上的演讲《论英雄心灵》。此时的维柯,重大的理论创造已经完成,对时代生活的认知已然成熟,而《论英雄心灵》这篇演讲,可以说是集其毕生哲学素

    2012年06期 v.3;No.16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7 ]

  • 《哲学分析》2012年总目录

    <正>~~

    2012年06期 v.3;No.16 196-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1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来稿请尽可能以电子文本方式,并提供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以方便联系。4.论文类来稿的字数一般在1.5万字之内,最好

    2012年06期 v.3;No.16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