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专题讨论

  • 集体默会知识究竟是什么?

    谭笑;

    集体默会知识的概念指的是社会交往、合作中所需要的技能。集体默会知识容易与集体技能知识和联合技能知识相混淆,它更接近于联合技能知识,而非集体技能知识。集体默会知识填补了从身体性的社会认知机制到群体中的明确规范之间的空白地带,也在这样一个连续过程的自然主义考察中呈现出集体默会知识具有具身性、规范性和集体性三方面特征。它延续着从动物而来的群体沟通合作的生理机制,又在实践中逐渐构成了群体认同的隐性规范。

    2025年03期 v.16;No.91 3-1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真之理论视域下的评价性分歧:从相对主义到多元主义

    王海英;

    如何依托真理概念为评价性分歧现象提供恰当的解释,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它既是把握真理概念及其运作机制的重要切入点,亦是理解分歧现象的重要径路。真之相对主义作为对此问题的首个解决方案,曾被寄予厚望。然而,相对主义所诉诸的“无错分歧”概念削弱了常规分歧概念所蕴含的规范性意义,并在如何解释无错性特征上面临诸多困境。这一局限促使我们反思真理规范性功能的一元主义观念,并推动我们转向一种多元主义的视角。如果真理确实能够对不同话语领域施加不同的规范性功能,那么我们便有可能对评价性分歧所标示的错误类型及无错性特征作出更加细致的刻画。

    2025年03期 v.16;No.91 14-2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规制认识论的当代复兴

    赵志浩;胡志强;

    出于对分析认识论实践价值的质疑,近年来一种认识论的新导向——规制认识论正在兴起。规则认识论复兴了17世纪哲学家的想法,把改善人们的认识实践作为认识论目标,又结合了当代认知科学的经验研究成果,在目标、关注的对象和方法上与分析认识论有所不同。规制认识论从非理想的认知者出发,在认识规范上采取的是工具—目标观,目前形成了认识规则和认识美德两条进路,在如何改进人们的认识实践上做了一些具体的探索。规制认识论的未来发展应该采取更加包容的态度,寻求不同学科、领域、方向上的合作。

    2025年03期 v.16;No.91 27-3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传统研究

  • “指称”与“意谓”——一段分析哲学的历史

    王路;

    弗雷格的Bedeutung一词是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影响并推动了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和研究。该词中译文有“指称”“所指”和“意谓”。国内出版的《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一书采用了“意谓”这一译语。本文认为,该词是哲学用语,但是与逻辑相关,与真相关,与语义层面的认识相关。正确认识弗雷格的相关论述,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弗雷格的思想,而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区别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区别语言所表达的东西和真之条件,从而更好地认识分析哲学的实质,促进和推进我国哲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2025年03期 v.16;No.91 40-54+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质疑与返源:论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的始源意义

    程党根;程炜;

    学界对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再批判主要持三种态度:无知论、过时论和欠缺论。无知论否认技术与技艺之间的差别,认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出于一种对技术历史及其含义的无知。过时论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已经跟不上潮流。欠缺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技术本质的界定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缺陷,应当用历史的和政治的维度补足海德格尔的世界和技术概念的内涵。无知论所依赖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源初的现象关系;过时论所倚靠的是技术与世界之间源初的存在关系;欠缺论所立足的是此在与世界之间的生存关系。无论是无知论、过时论还是欠缺论,都只有在海德格尔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意义上才能提出并得到理解。

    2025年03期 v.16;No.91 55-6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布鲁德尼对青年马克思异化问题的规范性阐释

    张祖辽;

    布鲁德尼试图引入反思平衡,用罗尔斯式建构主义证成方案对青年马克思的异化问题进行规范性解读。该解读始于对异化劳动之四重规定的逻辑重构,把异化视为作为“关切”的人的观念无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得到普遍认同。反思平衡的引入意在以动态证成理念不断消解人的观念可能沾染的虚假意识,但布鲁德尼对人的观念的形而上学预设导致其反思平衡缺乏足够的结构性立场,致使其证成虽意在向罗尔斯靠拢,实则背离建构主义并走向基础主义,从而既缺乏“反思”也缺乏“平衡”,不足以对青年马克思的“证成难题”做出充分回应。

    2025年03期 v.16;No.91 70-8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 情感内容何以具有意义——基于规范性的情感内容概念化路径探究

    胡瑞娜;杜海涛;

    情感内容的概念化是情感内容的规范性中最根本的问题。然而,无论是将情感内容视为某种特殊的内容,还是将其看作关于断言的规范性的一种形式,都无法彻底解决情感内容的意义规范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思路在于放弃表征主义试图将意义的规范性建立在关于世界的认识论的基础之上,转而采取一种情感表达主义的立场,将意义的规范性视为主体在使用语句的时候表达其持有的情感的行动,即情动。从而不仅可以为情感内容的规范性奠定基础,也可以在概念与非概念、知识与行动之间建构一个整全的图景。

    2025年03期 v.16;No.91 83-96+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都市工业批判与现代日常生活世界的空间重构——一种日常生活批判的新叙事框架

    任政;

    伴随着工业化与都市化关系的重构,当代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走向都市社会,社会“总问题式”从工业生产与经济增长向都市工业的运作与消费主义式日常生活的组织问题转换。都市工业实现了都市规划与日常生活组织深度融合的趋势,这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生产与日常生活再生产的内在结合,即围绕日常生活来组织工业生产与消费。由此,资本积累由生产过程向生活过程扩张,整个日常生活过程成为资本增殖与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这种转变的整体后果是适应了后福特主义下弹性生产与资本灵活积累的需要,形成了更加全面的剥削体系。都市批判理论者自觉推动工业社会批判向都市社会批判的范式转变,力图通过激进化的都市斗争与空间变革实践推进日常生活的革命与体系重构,给出了多样性、开放性生活世界的可能性愿景。

    2025年03期 v.16;No.91 97-10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足球为什么如此迷人?

    保罗·霍宁根—霍纳;韩毅;

    作为一项具有独特魅力的运动,足球不但与现实生活有着深层次的关联,而且能够超越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地位、年龄及性别的各种差异,具有强烈的广泛性。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足球总是能够激发强烈的情绪体验,这种吸引力源于足球重现了生活的戏剧性——能力与机遇的交互作用。通过规则的简化和对戏剧性的深度模拟,足球创造了丰富且不可预测的变化,既让人感受到生活的不确定性,又剥离了生活的严肃性,使其成为一项兼具娱乐性和深刻性的重要文化活动。尽管足球已经深度融入现实生活,带来包括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层面的影响,但其核心魅力仍在于游戏本身对生活戏剧性的理想化再现。

    2025年03期 v.16;No.91 110-12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 蒯因式逻辑反例外论及其困境

    颜中军;

    基于彻底的经验主义立场,蒯因将迪昂的不确定性论题扩展至全部科学范围和更为一般的经验证据,由此导致蒯因式知识整体论和蒯因式逻辑反例外论。然而,蒯因式反例外论遭遇到蒯因式知识整体论类似的困境,至少面临六个需要进一步澄清和解答的问题:整体性问题、连续性问题、分析性问题、经验证据问题、确定性问题和一元论问题。深入剖析这些困境及其背后的理论假定,有助于揭示逻辑反例外论的问题实质、理论优势与不足,防止矫枉过正。

    2025年03期 v.16;No.91 122-13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与物何以相随?——心身弱随附的一个新定义

    王晓阳;胡思扬;

    心身问题不仅在近代西方哲学中占据了基础性的位置,也一直是当代心灵哲学关注的核心议题。心身问题关切的是,心灵与物质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联系。20世纪70年代初,戴维森率先运用弱随附这一概念对心身关系进行了刻画,此后围绕弱随附的争议从未停歇。学界有关弱随附有三种常见定义,在分析其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可以给出一个关于弱随附的新定义。与三种常见定义相比,新定义没有违背戴维森的初衷,能恰当地刻画心身之间的关系,而且承载的形而上学负担最小。

    2025年03期 v.16;No.91 137-152+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生命之境:自在、自觉与自律

    余乃忠;宫曼露;

    在图灵和冯·诺伊曼的研究基础上,数字生命已通过模型被证实存在,并以一种超越时空限度、单一主体和碳基实体的状态发展。在实与虚的复合变量下,数字生命通过语言、物像与自组织性所体现出的时空自由度、意识承载度和意义叠加度也使其在本体意义上重新建构了关于生命的存在形式、认知界域及意义世界。从数字生命的跨时空自我存在阐释其基于硅基中介的数字基元,从自我迭代到与物化生命交互解构其意识的自觉性,从自然生命的系统性衰减揭示数字生命的抗耗散结构的自律意义,都在展示“数字自己构成自己”的独特进化道路。

    2025年03期 v.16;No.91 153-16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笔谈与动态_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笔谈(一)

  •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之所在

    田鹏颖;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就新在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社会)、人与自身矛盾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追求和谐共生;在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上追求立己达人;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对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多维批判与全面超越,为人类文明发展开创了宏阔前景,从而引领人类社会向着新的文明彼岸迈进。

    2025年03期 v.16;No.91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贡献

    陈玲;王沅芷;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原创性概念,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也是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逻辑的重大理论创新,而且彻底颠覆了原有生产要素的组合方式,重构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底层逻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秩序,夯实了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物质基础,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从竞争性的博弈向合作性共生的转型。

    2025年03期 v.16;No.91 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四对辩证范畴

    王不凡;

    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现代化转型的中国范式。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社会矛盾的深层互动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人民主体对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自觉把握,又是在偶然性历史场域中开辟新道路的实践方案;从人类实践整体性与局部性的角度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事业和世界发展的局部性贡献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示范性;从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角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拥有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强大生命力。通过这四对辩证范畴来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其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未来走向。

    2025年03期 v.16;No.91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笔谈与动态

  • “政治认识论”的兴起及其现状——第一届“政治认识论”论坛综述

    薛丹妮;

    <正>“政治认识论”(Political Epistemology)是近几年国内与西方学界几乎同步提出的综合性的学术主题和方向。国内首次“政治认识论”论坛于2024年10月19—20日在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举办,依托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2024年秋季论坛召开。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主办,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所长韩水法教授召集,北京大学方博长聘副教授组织。

    2025年03期 v.16;No.91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投稿须知

    <正>1.来稿须是作者独立研究成果,遵守学术规范。2.来稿若是基金项目成果,请注明项目名称与编号。3.本刊全面采用在线投稿系统,唯一投稿地址为http://zxfx.cbpt.cnki.net。稿件内容以作者投寄的Word版电子文本为准,正文另页附上作者姓名、单位、职称、通讯地址、邮编、电话、电子邮箱等相关信息。4.论文类来稿篇幅一般在1.5万字以内,并附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3—5个关键词以及相应的英语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2025年03期 v.16;No.91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